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乡村运营机制探索

爱农者看闻 2024-04-29 13:51:05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浙江省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构建乡村运营机制,助力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本文介绍了浙江省乡村运营的机制设计与实践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规划引领创品牌、机制创新激潜力、人才发展强支撑等对策,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沈杰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正处于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发展的新阶段,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是当前的历史使命,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乡村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人们对乡村的认识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尝试着将乡村从功能单一的农业作用向商业化和文旅化转型。这个转型背后有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乡村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财富,针对如何运用这些政策和资金、如何发现和发展乡村资源要素、如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乡村运营应运而生。总体而言,乡村运营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新理念,即在政府的领导或者参与下,由村集体成立农民合作社,或者通过村集体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乡村运营团队,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整合、调配、运营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从而使乡村资产得到保值或升值[1]。乡村运营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方法,对于加快补足农村建设短板、推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立足省情,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乡村运营的典型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现对其乡村运营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1 机制设计与实践做法1.1 乡村运营机制设计乡村运营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尝试。目前,浙江省正在探索、实践乡村运营这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机制。早在2016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该条例是我国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领域创制性立法的一大成果,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考核和风险控制等制度,实现保值增值。2018年,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举措,包括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创新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等。相应的,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有关乡村运营的支持政策,比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浙江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见》以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景区村庄文旅运营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从不同维度为浙江省推进乡村运营提供了政策依据、路径指导。 1.2 乡村运营典型模式从城市发展过程来看,乡村发展也可以通过运营的方式来发展,“以村养村”,实现良性循环[2]。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浙江省在乡村运营上形成了数种典型模式。一是湖州市安吉县孝丰街道夏阳村采用网络推动型经营方式,将夏阳村打造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网红露营打卡地。夏阳村书记通过带动村民整治村庄环境,运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乡村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进而推动了民宿发展,提高了村民收入。二是桐乡桃园村依靠产业发展型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槜李资源,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研制出槜李啤酒、槜李冰激凌等产品,并将文化融入槜李产业,开展槜李文化节,推出槜李盲盒、丑西施笔记本等文化创意产品,促进了村庄富裕。三是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采用乡村运营师参与型经营方式,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打造“永安稻香小镇”。永安村在品牌化引领、数字化支撑、组织化创新的支撑下,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道路。 1.3 乡村运营主要成效乡村振兴需经历乡村建设、乡村运营、乡村共享等发展阶段,其中乡村运营是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到2022年6月,浙江省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累计近8 347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269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4 933个。同时,通过乡村运营的发展,营造了一批适合乡村发展的农业产业、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吸引了一批乡村职业经理人到乡村进行运营,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行业专家返乡创业,有效促进了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回流。比如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0万元,属于余杭区经济薄弱村。通过职业经理人和团队的专业运营后,打造了“永安稻香小镇”的乡村运营品牌,2021年余杭区永安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2.1 乡村运营模式趋向同质化,特色彰显不够2.1.1 乡村运营规划不清晰乡村运营推动共同富裕的整个模式是资本下乡的一种体现,不管运营主体采用何种运营方式都是资本逐利的一种表现,乡村运营的最初目的就是将城市居民引入乡村进行消费,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是,在乡村运营过程中,客流量逐渐增大,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客流量,乡村运营团队要对乡村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有时一些拆建会造成村庄传统布局的破坏,一些为了迎合城市消费者而建造的活动场所并不能切合村民的生活需要,因而被闲置,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具有同质性,无法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不利于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2.1.2 乡村运营文化主题不明晰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的乡村大部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宗族理念、血缘关系来维持秩序。但是,当乡村运营团队介入后,乡村不可避免地会往多元化方向转变。多元化带来的新的价值观会与村庄传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冲击会更大,原本用于维持乡村秩序的、稳定的传统规范作用会减弱,乡村原有的稳定会被打破。乡村文化多种多样,但若缺乏有机融合,那么也很难转化成生产力[3]。 2.2 乡村运营机制趋向单一化,潜力激发不够2.2.1 乡村运营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在企业和村集体共同进行乡村运营的过程中,企业本身资金充足、人力资源丰富,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也甚于普通村民,他们会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对乡村进行改造,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中,村庄会陷入公司化模式中,大部分村民的基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但是也有部分村民会丧失对村庄建设的参与感,村民的主体性减弱[4]。在乡村运营过程中,村庄更像一个园区,因为功能需要而对村庄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会使村庄与周边发展格格不入。乡村产权制度也表明,乡村建设不适合像城市建设一样的高度分工,乡村运营也急需村集体的共同参与。 2.2.2 乡村运营参与主体的潜力激发不够乡村运营的根本在于依靠市场化手段,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化运营模式中,乡村运营涉及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专家学者等各个主体,各个主体需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乡村运营参与主体中,政府、运营商的积极性较高,但是村集体、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借用专家学者力量发展的机制不太完善。 2.3 乡村运营主体趋向外来化,人才支撑不够2.3.1 乡村运营人才缺失严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青年才俊流向城市,造成乡村人才缺乏、乡村剩余劳动力短缺,甚至有的地区出现空心村现象。已经毕业或正处于毕业季的优秀学子更加倾向于考公、考编等,而乡村吸引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往往是制造业和农业,因而引进的人才往往无法与乡村运行所需的人才相切合,无法很好地规划和运营村庄。乡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远不如城市,优秀人才对乡村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不会来到乡村创业或服务乡村。 2.3.2 乡村运营过度依赖外来人才目前,乡村运营依旧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很多人对于投身乡村运营的发展前景和收入都处在一个观望状态。从业人员压力大、收入低,他们对于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很迷茫,对子女教育感到担忧。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的运营发展和人才的积极性。总体来看,熟悉乡村发展情况、懂乡村经营规律的本土化、专业化人才相对缺失。 3 对策3.1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乡村运营品牌建设3.1.1 加强乡村运营的统筹规划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乡村运营就是要策划、谋划、规划、计划,就是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乡村资源要素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文化习俗也不相同,因而乡村运营模式种类众多,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做到适宜经营。乡村运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着眼于乡村的全面、长远发展,立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打造具有本乡村特色的乡村运营品牌。 3.1.2 强化乡村运营品牌建设推进乡村品牌建设,有助于提高乡村运营的大众认可度与社会荣誉度。每个村的农产品品牌打造都要独具匠心。一是以“一村一品”为原则,将乡村自然景点、特色文化与农产品品牌设计相结合,设计农产品主题周边产品,打造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着力构建省域高品质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种选育、质量安全以及口感、营养成分等为评价要点,筛选浙江省高品质农产品。三是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编制乡村十四五规划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乡村运营的机制、模式等。 3.2 坚持机制创新,激发乡村运营的潜力3.2.1 完善乡村运营的协调机制乡村运营机制的建立,需要各个乡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特点等,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运营商主体、村集体参与的运营模式。乡村运营商是主角,承担村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招商投资、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日常运营、综合管理等职能。乡村运营的动力机制,需要把乡村运营的各方利益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予以捆绑,把各方利益有效联结起来,兼顾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进而充分调动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的动力。 3.2.2 推进乡村运营的文化创新乡村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可以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促进村民文化觉醒。在乡村运营中,农产品销售是村庄财富累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文化主题的过程也是创新文化的过程,将乡村文化中真正具有特色的元素筛选出来,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包装农产品,有助于文化品牌产品价值的提升。从农产品入手,实现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型,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奋发图强,更好地建设和经营乡村。 3.3 坚持主体建设,强化乡村运营人才支撑3.3.1 推进乡村运营抱团式发展内外结合的“内”是指乡村运营者进入村庄时与村民村集体之间的良性关系,“外”是指运营的村庄与周边村庄的关系。村庄与村庄之间固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也可以互利共赢。乡村运营应当避免单村独干,注重协同发展。在乡村运营过程中,应当鼓励跨村联合,鼓励村庄抱团式发展,共同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合理调配资源要素,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3.3.2 加强乡村运营人才队伍建设资源的丰富与传统文化的繁荣给乡村运营与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自然基础,而乡村运营人才大量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运营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做好乡村人才引流工作。高校毕业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政府需加强与农业类高校的合作,培养乡村运营管理人才,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三农”情怀教育,提高学生对乡村就业、创业的认知度。政府需要加强对返乡创业人才的科技扶持,给他们提供资金援助和保险支持。乡村要抓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各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人才回归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乡村也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创造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益,吸引人才,从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乡村运营是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农村改革、乡村可持续发展等的有机结合,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在村集体的积极引导下参与乡村治理全过程,统筹规划乡村产业、文化、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对乡村业态进行经营布局,塑造出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未来乡村。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通过乡村运营,可以优化城镇布局,实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从而带动乡村公共服务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5]。 作者简介:沈杰(1999—),男,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期刊
0 阅读:8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