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304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14岁男孩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想自杀
02、养宠物来缓解情绪问题,这可行吗?
03、父母通过这3步,引导孩子找到人生意义

有很多生活在如今这个“数字星球时代”的青少年,因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遭受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很可能过早接触哲学知识。在两者的促使下,他们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起初他们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有可能会努力学习,希望知识和眼界上的拓展能够帮助自己找到答案。大学选专业时,他们很有可能对哲学特别感兴趣,毕竟“人生的意义”就是哲学中的主要命题。即使不读哲学,他们可能也会不断阅读哲学书籍,希望哲学大师能够解开他们的困惑。
可是,因为他们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容易从负面理解哲学书中的话,更没有看清楚许多哲学家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局限于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各自的时代,更局限于从外显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
所以,这些青少年经过反复思考后,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非常消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人生意义”都是人们后天强加上去的;既然人生没有意义,那为何要努力,为何要活着?
一旦他们得出这个消极的结论,他们本来就有过的自杀念头会更加强烈,极有可能走上自杀道路。
2021年,广州知名教育博主“一得他爹”的儿子张一得在美国留学期间,因罹患抑郁症自杀。张一得从小学业优秀、又有主见,他爸爸的粉丝们都把他当做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
他高中时就对哲学感兴趣,考上美国名校后选择的专业也是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且在出国读大学时,他的情绪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出国后可能还遭受了更多挫折和心理创伤。最后他很有可能得出了“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结论,做出了自杀的决定。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01、14岁男孩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想自杀
我最近看了一则他人推荐的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拍的视频,曾有一对复旦大学教授的14岁儿子也跟他讨论过这个话题。
这位14岁男孩明显有个不幸的原生家庭,父母不和睦,总是吵架,但两人都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厉、期待非常高。在长期的心理重压下,男孩明显已经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而且有强烈的自杀念头,已经割腕过好几次了。
在他眼中,他如果继续活着,那肯定就要按照父母所期待的去生活,考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还要读研究生、读博士。如果这些实现不了,他父母会很失望,会给他施加压力,他会很痛苦。可就算实现了,他觉得自己也只能重复父母的人生,当一个高学历但不快乐的“社畜”,也很痛苦。
想来想去,他觉得反正人最后都要死,反正他该吃、该玩、该去的地方也都实现过了,既然他的人生必然会那么痛苦,那还不如现在就自杀。
贺岭峰教授觉得自己说服不了这个孩子,但发现这孩子很喜欢宠物猫,最后他建议他爸妈给他养一只,“人不一定能留得住他,猫说不定能留得住他”。
他还总结说,如果想要让一个人活得有意义,就得让他跟这个社会建立链接,比如让他发现他能为别人创造价值,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让他活在爱里,活在关系里,他的意义感才能出来。
当然,贺岭峰在视频里只是简单地举了个例子,他跟这位少年真实的交流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这位想轻生的少年面对的是我们,我们很有可能会从精准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他为什么他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这有可能会帮助他恢复一定的理性。
他从小肯定遭受过大量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方面是其父母总是争吵、家庭气氛压抑带来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是父母对他的学习严厉、要求高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我们相信他们肯定也很爱孩子,但他们在学术上的造诣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更不懂得真正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方式。
他们甚至可能没有觉察到家庭矛盾背后折射出的、他们各自的性格弱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这很有可能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再加上各自在学业和事业上都获得一定的成功,导致他们盲目自负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建设性意见,也没有意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以从这个14岁孩子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恐婚恐育了。在他眼中,只要找了对象,那肯定就会闹得鸡飞狗跳。“享受一场爱情”“养育一个孩子”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更无法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
我们曾撰写文章分析过,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婚主义,甚至可能令孩子出现继发性的同性恋。
而且,这名男孩明显也出现了跟父母相似的人格异常——偏执型人格改变,不但从负面角度理解人生的意义,而且对此非常自以为是,认定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就是必然会发生。
这种人格肯定不是遗传因素导致的,背后的原因除了他经历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之外,还可能他确实因为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从小获得很优质的生活条件,甚至可能受到过过度夸奖。
他认为自己已经见多识广了,能体验的都体验过了,也懂得很多了,这反而更加促使他觉得再活下去没有意义,而且难以被说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部分青少年很难接受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治疗、且这种疗法对于他们非常低效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只是现在他的个人观点,他的认知受到他真实的认知边界的限制,只是他未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可能父母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
02、养宠物来缓解情绪问题,这可行吗?
另外,在视频中,贺岭峰教授指出让男孩养只猫,有可能能打消男孩自杀的念头。在现实中,确实有不少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喜欢养宠物,他们的父母也希望养宠物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症状。
在客观上,如果青少年确实喜欢宠物的话,养宠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因为有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往往内心压抑,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弱者,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宠物是一个比他们更弱的角色,长得非常可爱,又很爱亲近他们,所以这部分青少年很容易对宠物产生情感和怜爱,甚至觉得宠物和自己同病相怜。
再加上,这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尊重,心里非常孤独;宠物能够给予他们陪伴,不会背叛他们。他们在照顾宠物、被宠物喜爱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寻求到一定的自我价值,产生积极的、正性的情绪体验。
可是,在一些情况下,对于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来说,养宠物也会带来一些弊端。
比如有的青少年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可能把负性情绪都发泄到宠物身上,甚至有虐待动物的行为。但他们事后又非常后悔,陷入内疚、自责,内心更加压抑。
接受过我们深度心理干预的文茵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很爱家里的小狗,但在真正走向康复前,她又忍不住拿小狗出气,对它拳打脚踢。她事后很痛苦,甚至认为自己有罪。
而且,如果这部分青少年不懂得理性处理跟宠物的关系,当宠物去世或走失时,他们有可能陷入巨大的悲痛,甚至激活过去遭受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情绪症状复发或恶化,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03、父母通过这3步,引导孩子找到人生意义
希望当父母们发现孩子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倾向于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时,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很可能出现了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的话可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程度,甚至有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父母要意识到,孩子肯定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极有可能大部分来自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
所以,父母这时要做的不是指责、反驳孩子的想法,这样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反而可能令孩子对父母更加厌烦。在孩子的心理创伤未修复之前,认知的纠正是非常困难的。
父母要赶紧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抛弃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
与此同时,我希望父母们自己也要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专家上,因为很多心理学从业人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他们自然从认知层面也很难说服孩子。
很多父母、哪怕是高学历的父母其实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有人生的目标,比如想让孩子成人成才,希望自己的事业、财富和生活达到什么程度等等。但他们没有深入思考过“人生的意义”,特别理性的、深入的、积极的思考。
有的父母自己也觉得生活得很苦闷,跟伴侣不和,即使工作顺利、经济富裕,但孩子不听话,甚至有精神心理问题,他们一筹莫展,如果他们再怼天怼地怼空气,对什么都感到不满,那他们的孩子自然更难找到生活的快乐和积极的人生意义了。
如果父母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建议这部分父母要先思考自己在原生家庭、社会以及婚姻中,是否曾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修复主要的心理创伤;是否非常自以为是、偏执固执;对于困难或者挫折是否是完全的外归因,只有恢复理性的认知,学会综合性归因,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父母在引导孩子寻找人生意义时,可以参考以下3个步骤:
第一步,父母有意识地修复孩子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重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治疗”,可有效缓解孩子的负性情绪,恢复一定的理性。
第二步,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现在他们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并不意味着人生真的没有意义,而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受到了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影响。而且,他们对人生还处于探索、寻找的阶段。
在青少年阶段,由于社会阅历有限,找不到清晰的人生意义,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可以继续前进,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而且并不一定是像父母那样的人生,然后我们很有可能在后续某个阶段发现人生的意义。
第三步,如果以后有幸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积极人生意义,我们可以将其化作强大的内驱力,为实现这个意义而持之以恒地努力及奋斗。
而且,每个人最后找到的人生意义很可能是不同的。我在武警总队医院担任心理科主任做团体辅导时,有一位青少年问我,“何主任,您经常说的人生是有意义的,那您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我当时回答,“某一天,你们不经意间路过某一所医院,看到门口有一座人物雕像,他的鼻子有点塌,人长得也不帅。人物雕像下方写着:何日辉,某某医疗机构创始人……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意义,成为了一个精神符号。”
而且我找到这个人生意义的时间并不早,是经过多年的跨学科学习,直到35岁才找到。直到现在,我仍在不断地修正,具体化属于我的人生意义。我为之奋斗、付出努力。
希望那些还未找到人生意义的青少年、年轻人用不着着急,修复创伤后,请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心态,不忘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谱写有价值的、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