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奸雄——吴大帝孙权传(25万年昏聩)

吕尘玄 2024-03-27 05:22:45

第十一章 晚年昏聩

1. 皇权专制

晚年的孙权渐趋昏庸,且独断专行,听不得大臣的规劝。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冬十二月,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前来向孙权称藩,并进献貂皮、良马。孙权大喜,加封公侯渊爵位。次年三月,孙权送宿舒、孙综返归辽东,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领兵万人,带上金银财宝奇货异物,加上“九锡”之礼的全套用品,经海路送给公孙渊。

举朝大臣,自丞相顾雍而下全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其人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不能太过,只需派遣官兵数百人护送宿舒、孙琮回去即可,孙权没有接受规劝。

后来公孙渊果然将张弥等杀死,将他们首级送到魏国,没收了他们的兵马、物品。孙权大怒,企图亲自征讨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极力谏阻,孙权才作罢。

2.呼应蜀汉

公元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

称帝后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人出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但同时,称帝后的的孙权日益骄奢独断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

3.立储失策

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孙权先是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孙权为吴王时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立长子孙登为吴王太子,称帝后立孙登为皇太子。公元241年五月,孙登去世,时年三十三岁。而次子吴建昌侯孙虑也早于嘉禾元年(公元232年)春正月去世,年仅二十岁。于是,孙权将十九岁的第三子孙和立为皇太子,第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之爱孙霸,更甚于孙和,对孙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孙和、孙霸不睦。

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便拉帮结党,发展势力。中朝外朝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形成拥嫡和拥庶两派。孙霸谋夺太子位的野心日益暴露,陆逊、顾谭及太子太傅吾粲等拥嫡派数陈嫡庶之义,理不可夺。而孙权听信拥庶派全寄、杨竺的谗言,吾粲最终被关进监狱处死,顾谭被流放交州。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孙权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降昏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杀亲近陆逊的吾縻。孙权更“累谴中使责让逊”,使逊“愤而至卒”逼死了陆逊。

后来,孙权将孙和软禁,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多将吏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起来,接连几天到宫门外为孙和求情,孙权十分反感这样的行为,便萌生了废太子的想法。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以致晋国大乱的史实进行劝谏,朱据、屈晃也固执地劝谏不止。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将朱据、屈晃拖进大殿,杖打一百,群臣中因劝谏而被诛杀流放的多达几十人。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七月,69岁的孙权正式废除太子孙和,被流放到故鄣,鲁王孙霸被赐死,将曾参与诬陷诽谤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

十一月,孙权正式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由此可见,晚年的孙权已经昏庸至极,东吴人才没有死在赤壁、夷陵之战,却牺牲在了党争之中。

立孙亮为太子是孙权最错误的决定,错上加错的是孙权将托孤重任交给了刚愎自负、性格骄傲的大将诸葛恪,为东吴朝局的动乱埋下了隐患。

0 阅读:0
吕尘玄

吕尘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