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弄懂餐厅对音乐的选定思考与注意事项,大多数人都做错了

筷玩思维 2020-02-05 14:31:42

温馨提示:本文约3647字,烧脑时间18分钟,筷玩思维记者李三刀发于北京。

如果不谈菜品和服务,在餐厅的基础建设上,音乐和灯光哪个更重要?

在筷玩思维看来,无论当下还是过往,音乐对餐厅的赋能程度必然高于灯光。

将近一百年前,就有学者讨论音乐之于商业的重要性,比如说合适的音乐能让生产方心情愉悦提高效率,更能让顾客进入“头脑发热”的境地继而产生更多的消费,包括在餐饮店还能悄然改变顾客的用餐速度。

20世纪40年代,“Muzak”公司向一些工厂和企业提供背景音乐解决方案,1956年,某委托公司发布的一份数据检测报告表明:受背景音乐改良过的企业/工厂平均产量较之前提高18%,且生产失误降低37%。报告一经发布,背景音乐商用化逐渐成了一大新兴产业。

2018年,音乐人林海控诉海底捞背景音乐“恶意侵权”,再之后,一众音乐维权组织逐渐盯上了线下粗放式的餐饮业、百货业……

透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背景音乐在商业上的应用早已是一个成熟产业,二是相较于国际,我国餐饮品牌大多对背景音乐的思考还较浅层。

具体来看,无视版权是其一,其二是大多餐厅对背景音乐基本无付费意识,更普遍的现象是大多餐厅在选定音乐方面还停留在以好听为主的思维上。

✔多维竞争推动餐饮业发生变化,继而让音乐成了餐饮消费场景中不可分割的一环

音乐是一种声音,它可以影响人的注意力。要谈声音对商业的赋能,在我国最早要从地摊、夜宵场景最浓厚的90年代到2000年初期说起,其作用就是吸引路人的注意力。

先说烧烤此类场景,早期时声音是用来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以让顾客点单时更豪爽,在高峰时加快顾客的用餐速度和离去速度,更包括让路人关注到门店等,在这个时候,老板们对音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好听、大声即可。

在这个阶段从整体大环境看,并不是所有餐厅都会关注到音乐这一工具,其重要性可能还不如灯光。

当餐饮业重视灯光的时候,几乎起源于2000年之后盛行的咖啡店、小酒吧、清吧等白领业态的密集性浮现,基于入局者爆发带来的阶段性竞争,更包括消费升级成为主流,多方因素带动了餐饮业的多维度升级,整个行业的用餐需求从不难吃升级为好吃、从吃调料升级为吃食材,再到从好吃升级为好吃又好玩有趣……

激烈竞争之下,餐饮业的本质自然从产品这一主体开始外延,灯光与音乐等成了品牌方提高门店格调、营造氛围、多元场景、形成主客记忆的一个新赋能工具。

那为什么音乐比灯光更重要呢?

一是比起灯光,音乐更有即时操作性(物理属性和非物理属性的区别);二是音乐是听觉,灯光是视觉,听觉由耳入心,视觉从眼入脑,根源在于声音更容易在不被察觉的时候进入人的潜意识层面;三是音乐的设计和版权比灯光更有识别度。

永和大王、真功夫等品牌已经开始创作自己的品牌音乐,快餐品牌大规模关注音乐在餐厅场景上的重要性,也代表着音乐成了餐饮经营的底层设计之一。包括在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企业,音乐也是品牌管理的一部分。

✔匹配品牌音乐不能只看品类,更不能从个人思维出发,它是品牌主体的“顺延物”

有趣的是,我们从当下看,即使一些全国连锁品牌,在音乐的选定方面,依然由着店长或员工的个人喜好。

在餐厅如何选音乐的思考上,大多数人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如西餐厅用美式蓝调、日式餐厅用日文音乐、快餐厅放一些流行歌曲……在筷玩思维看来,如果只是按品类归纳音乐属性,则还属于在浅层探索。

商业背景音乐代表了一种格调,是品牌风格的衍生物,如果在音乐的选和定方面仅从个人喜好和个人思维出发,这个行为不仅会拉低品牌格调,更不能起到音乐赋能的作用。

个人喜好总是飘浮的,个人无定性,用无定性的个人给定性的品牌赋能,这也是不合理的,比如说一个咖啡餐厅的店长喜好劲爆DJ,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顾客喝着咖啡听着DJ,这是一件难以思量的事儿,再比如一个高端餐饮放着广场舞的曲调,也会让顾客云里雾里。

个人总是难以调控,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的风格喜好,如麦当劳等国际品牌老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通过购买版权和播放管控,完全去除了门店方的个人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仅以品类来选定音乐,这也并不合理,难道川菜就只能播放四川风格的音乐?再者,川菜大品类下也有各大细分品类,总不能统一声乐吧?

在筷玩思维看来,既然音乐是品牌基石不可分割的部分,那么选定音乐也需要以品牌为主体,而非以个人、创业者或管理者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都不以品类为主体。

总结下来可以有两个维度,一是文化格调,二是品牌形象。

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去除个人喜好,从品牌的角度出发,思考我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品牌?要给顾客提供什么样的用餐氛围?文化属性和品牌格调是什么?之后才能知道应该选定什么样的音乐来达成。

✔多维探讨和总结音乐对于品牌认知/用餐体验的一些小思考

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音乐是为餐厅赋能的,总归不能脱离顾客体验层面的思考。

1)、音乐虽可影响顾客行为,但也需谨防顾客反感

音乐可以影响顾客的用餐速度,这在业内属于公知了,比如说用餐高峰期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营造一种嘈杂的环境,从心理感知的层面来暗示顾客,让之加快咀嚼的速度,包括暗示用完餐赶紧离开等;而在闲时则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暗示顾客放慢速度多停留,以让门店看起来热闹些……

上述这样的思维当然不可取,在一个音乐暗示落差甚大的门店用餐,不仅不能达成想要的效果,还会造成一定的顾客反感。

一些研究报告表明:高峰期时由于顾客基数较大,自然有一种热闹的氛围,其他顾客也会不自觉地加快用餐和离去的速度。

实际上,如果不从音乐的角度,“赶客”还是有很多小技巧的,如可以在设计方面让用餐的顾客看到等位的顾客,用潜在顾客催用餐顾客;又如高峰期时做好动线设计,提高员工生产和出品效率,包括加快顾客呼叫应答的速度和在桌上放一个小沙漏等,这都能在无形中暗示顾客提效。

餐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音乐是用来提高顾客体验的,它绝不能起到赶客的作用,即使设计了这个功能,也不能让顾客感知到。

在音乐的能量场上,其笼罩着的不仅是顾客,更是等待用餐的潜在顾客,包括为之服务的员工,如果只是一味地在忙时提高音量,加快音乐节奏,也必然影响到员工的服务心理。

这样一来,即使顾客加快了用餐速度,也必然影响用餐体验,同时员工在服务时不自觉展示出来的紧迫感,也会为顾客体验减分,这可能会为客群流失形成一个必然条件。

在筷玩思维看来,无论何时何地,音乐永远是为品牌服务的,它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但万万不能干扰顾客体验。

2)、根据场景需求的不同,也需要注意音乐风格的差异化

任何一家餐厅,其客源都有一个循环的波动性,先是从闲时到忙时,然后再多次重复这个过程。

在闲时,餐厅生产放慢,店长也希望客人多停留,这时候的音乐多以宁静、舒缓、安逸为主;在忙时,餐厅希望生产加速,更期望客人多而流动快,这时候的音乐多以欢快、轻畅、愉悦为主。

总之,餐厅要根据不同时段也要让音乐场景有一定的循环波动性,由此为体验加分。

3)、协调性、稳定性和标准化是餐厅音乐形成品牌认知记忆的基础

对餐饮品牌来说,音乐还是一种顾客端的品牌认知记忆。餐饮门店在用音乐打造品牌认知记忆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协调性、稳定性和标准化。

如果餐厅对于音乐的选定是散的,那也必然造成顾客听觉记忆的混淆,音乐这一工具也必然无法产生赋能的效果。

唯有让音乐格调和音乐风格在餐厅闲时和忙时都能兼顾协调性、稳定性和标准化,它才能像菜品一样成为顾客心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才能让顾客通过音乐感知/记忆一家餐厅。

也就是说音乐不需要多,更不需要频繁更换,只需要注意时段性重复,以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才是赋能的目的。

此处我们进一步提炼上文关于餐厅音乐的五项核心:

①随着竞争升维,音乐纳入了餐厅体验的场景、成了品牌认知的基础建设。

②在选定餐厅音乐时要去除个人思考,从品牌的角度出发。

③餐厅播放音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品牌认知、提高顾客体验,同时指引员工进行服务,绝不可做出有损顾客体验的设计。

④音乐是一种笼罩性能量场,其对象包含了顾客、员工、品牌,由此这是一个“服务性内容”。

⑤餐厅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划分出不同格调的音乐,做好归类播放,以避免声乐混杂。

✔结语

如果从心理引导的角度出发,关于餐厅音乐还有一个核心思考:餐厅背景音乐解决的不是好听与不好听的问题,而是能否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

以永和大王为例,其自主设计了一系列品牌音乐在餐厅重复播放。这时候,该品牌利用音乐这一工具就不是解决体验的问题,考虑的也不是音乐的好听与不好听,而解决的是如何形成一定的品牌认知记忆。

由此,是否播放音乐、如何选定,还得从品牌的角度出发。

品牌方需要事先思考音乐的作用,想清楚音乐是要解决市场认知问题还是提高顾客用餐体验?播放音乐不是一个单点思考,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综合品牌问题。

此外,说起餐厅音乐,版权问题也值得关注,在这方面也早就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lava熔岩音乐和VFine Music等就是从版权的角度解决餐厅音乐的各大难题,包括根据不同餐厅打造不同格调的音乐等。

在音乐的思考上,音乐版权、音乐库的选与定以及品牌方对音乐自我需求的评估等,这些都是当下品牌方需要着重关注的事儿。

0 阅读:7

筷玩思维

简介:全网坐拥300余万粉丝的餐饮产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