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锦祥||又是一年清明时

海瑶多彩 2024-08-30 13:25:10

细雨纷纷,如丝如缕,像是天空为大地垂下的悲伤帘幕。又至清明,这个承载着无数思念与哀愁的时节,宛如一幅被烟雨晕染的水墨画,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愫。

今年的清明,尤为特殊,年迈九旬的老母在清明前夕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告别了这个让她操劳一生的世间,也离开了她深深眷恋的儿女们。那慈祥的面容仿佛还在眼前,那温暖的双手仿佛还能触摸到,可如今却已阴阳两隔。

清明,本就是一个与烟雨、梨花、香火、烛光、纸钱等意象紧密相连的时节。每年此时,人们如同归巢的鸟儿,从四面八方匆匆赶回,奔赴那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墓地。在那里,焚香袅袅升起,如思念的青烟直上云霄;酹酒缓缓洒在坟头,似在诉说着无尽的缅怀之情;人们虔诚地叩首祭拜,向先祖们表达着内心的敬意与追思。

于我而言,清明更是一个令我最不忍触碰的节令。每到这一天,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的关怀、慈爱,那些温暖的笑容、亲切的话语,仿佛就在昨日。然而,我也会因父母生前自己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而陷入深深的懊悔与自责之中。父母在时,我为何那般愚钝、懵懂?为何不能像现在这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每每思及此,伤心便如藤蔓般紧紧缠绕着我的心房,悔恨的泪水在心底肆意流淌,愧疚之感压得我几乎无法喘息。“子欲孝而亲不在”,到了如今这般年纪,我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中蕴含的无尽悲痛。

但今天,我不想沉浸在这无尽的悲伤之中,我想讲述一段关于母亲的特殊往事。

1985 年,我随着连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船头作战地区。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春节初三我收到了母亲寄来的珍贵礼物 —— 两双她亲手做的白边布鞋,还有母亲单位慰问参战军人家属的大白兔奶糖,总共三十来颗。那两双布鞋,针脚细密,每一针都饱含着母亲对身处险境的子女无限的牵挂和担忧;那一颗颗奶糖,甜蜜的滋味中蕴含着母亲深深的爱。母亲没有过多华丽的言辞,只在那张塞在鞋子里的小纸条上淡淡地写道:保护好自己,好好回家。这简单的几个字,却仿佛有着千钧之力,给予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那张纸条,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直到我平安退伍返乡。

然而,后来母亲在整理我当兵三年多来与家人互相通信的信物时,却将所有的信件都付之一炬。当时的我非常不解,询问母亲为何要这样做。我觉得留下这些信件作为纪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母亲却说:“没有谁的父母愿意自己的儿女上前线打仗,你去当兵原想就去锻炼自律自己,不去做一个戾气的人,没有想到却上了战场。” 后来我从姊妹和邻居那里得知,我当兵后,母亲就一直吃斋念佛,每日祈祷,只希望她的儿子能平安归来。

每每想到这些,我既为母亲的善良明理而感到骄傲,又为母亲的离去而深深悲伤。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快乐安康!母亲的这些举动,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美好,和平的珍贵。所以,我们铭记这些过往,并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呼吁和平。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艰难岁月,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战争的伤痛。

在这清明时节,我站在母亲的坟前,任凭细雨打湿我的脸庞。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愿母亲在天堂安息,愿和平永驻人间。那烟雨朦胧中的梨花,似在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美好的愿望而舞动。香火依然在缓缓燃烧,烛光微微闪烁,仿佛在传递着我们对先辈们的思念,也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作者简介】

兰锦祥,男,现年57岁,居住于贵阳市白云区米兰春天。一九八四年11月1日入伍,服役于云南省军区文山军分区边防十二团,于一九八五年元月初随连队奔赴老山作战区船头地区进行作战任务,于八五年五月中旬调防到35547马关石丫口休整。一九八五年12月调防到河口县桥头镇坚守卡点上湾子至一九八六年元月底调防回马关石丫口,参加攻打老虎山临战训练,任主攻连穿插排战斗员,后因其他原因攻打老虎山作战计划失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调防到都龙茅坪坚守四号阵地一至到一九八八年五月份退役。

0 阅读:0

海瑶多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