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庞羲的履历、能力,再分析刘备为什么不托孤于他。
庞羲,生卒年不详,司隶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汉灵帝时担任议郎。
庞羲与刘焉为通家,说明庞羲家族应是世家大族,自父辈起就与皇室宗亲刘焉家族一脉有交情,曾担任汉室议郎,后又担任益州一方太守,也曾长期领兵,说明庞羲颇有才能,兼资文武,文才与名望有名于当下。
刘璋继位后庞羲担任巴西太守,是益州防御汉中张鲁的屏障。其女庞氏嫁予刘璋长子刘循为妻。后因为骄功自重,私自招募賨人为部曲(賨人种类刚猛,汉高祖凭借他们的帮助平定天下),受到刘璋的怀疑,曾想叛璋为诸侯,后为程畿所阻止。刘备入蜀后投降刘备,官至左将军府司马,亦是辅佐刘备登位汉中王的功臣之一,其后事迹不详。
根据庞羲的履历和为事,可以看出几点:
1.庞羲是一个投机分子,纵观其生平,先是刘焉与马腾阴谋袭击长安,庞羲谨慎地投身事外,结果果真兵败,马腾父子与刘焉儿子皆身死。他自知自己身为汉臣,又非曹操亲信,加之又是曹操打压的世家大族一员,前途黯淡,于是花钱营救了刘焉的子孙,举家迁往益州投奔刘焉,凭借旧时交情与营救之恩顺利成为刘焉帐下重臣,且成为刘焉集团东州士族集团的领袖之一。
后来,刘焉壮志未酬身先死,庞羲为了保护自己和东州士人的利益,又力挺生性暗弱又是自己姻亲的刘璋,成为拥立功臣,一举成为益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拥兵一方。后来天下逐渐三分,刘璋又非明主,他又阴怀异志,想结交外援,最终还是失败。直到刘备入蜀,他自知大势已去,便毫不抵抗的投降了刘备,并拥立刘备为汉中王,保卒余年。
2.纵观庞羲抵御张鲁的事迹,可谓屡战屡败,原因无非有二:
一是可能说明庞羲此人虽在才学上有所名气,但对于军事方面其实一窍不通。再看蜀志,其领下巴西一地可谓祸乱丛生,也说明庞羲此人名不副实,对于治理民生也是漠不关心。
二是从庞羲屡次兵败以致最后拥兵不出,但巴西一地却从未被张鲁攻占可以看出,他是典型的阴谋家,他并不是打不过张鲁,而是害怕刘璋狡兔死走狗烹,打败张鲁后会失去既有权利和利用价值,所以故意装作兵败不敌但又不失寸土,好拥兵自重做土皇帝。
因此,庞羲此人既是投机分子又是阴谋家,一切以自身和家族利益为重,并不是一位心系汉室或为民谋利的良臣。对于这样的人,刘备能够托孤于他吗?况且,他是刘璋子刘循的岳父,刘循是一位猛人,守雒城一年,独抗刘备大军,并射死了庞统。如果庞羲成为托孤重臣,大权在手,加之曾是东州兵的领袖,且养死士,与刘循合力反叛,蜀中会大乱。
还有一点,即便刘备想托孤于庞羲,他是否还活着,未可知。
而李严原是荆州官员,曹操208年入荆州时,李严逃到益州归附刘璋。213年刘备入川,李严便降了刘备。李严应该是早就看出刘璋不能成就大事,而选择了刘备。从刘备认知上讲,李严首先不会降曹和降吴,因为在曹操打荆州时,李严就跑了。其次,李严对荆州有感情,在蜀中5年,也可以代表益州利益,可以搞搞平衡,但绝对不会像庞羲那样根基厚且危险。
刘备识人很高明,如此安排,定是考虑异常周全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afe01dfefb255edd321e18755ee7e6.png)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