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光
■陈晓杰
随着“嗞啦”一声,一大盆青菜在锅里腾起热气。二级上士杨春银用铲子翻动几下,开始加入调料。
厨房是在礁堡旁边加盖出来的板房。8月,正是南沙岛礁上最热的时候。没有空调的厨房,湿热的空气夹杂着炒菜的油烟气,令人感到一阵胸闷。
“下雨天厨房应该凉快点吧?”我在一旁帮忙择香菜,顺口问杨春银。
“也不一定,外面下雨,里面就会更闷。这个厨房的顶棚,一下雨就漏水,水滴到脑袋上,烫得人一激灵。”杨春银笑着答道。
厨房狭小,炒菜的热气升腾,顶棚被蒸得发烫。雨水顺着顶棚漏下来也就成了烫的。
炉灶上的大铁锅,看起来十分笨重,但在他手里灵活又轻巧。一份份备好的肉和菜,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香气四溢、热气腾腾的美食。
官兵管杨春银叫“大厨”,他是这个岛礁上的炊事员。
杨春银说:“官兵任务重,我的愿望就是让大家训练、值班结束后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杨春银告诉我,当兵戍边是他从小的梦想。
多年前,杨春银从驻北京某部申请调到了南沙岛礁。从警卫员到油机员,再到炊事员……他总能根据需求很快适应岗位。
“炊事员做饭有没有用心,官兵是能吃出来的。”杨春银说。一到岛礁,杨春银便开始留意战友们的籍贯。“知道来自哪里,大概的口味也就知道了。”
在岛礁上,人人都得站岗。杨春银每次都选择站凌晨时间段的岗。站完岗,他就去做早饭,从不耽误白天为战友们准备一日三餐。
“今天的菜太好吃了,我又多吃了一碗饭”“大厨,你做的鱼真是一绝”……听到战友们的当面夸奖,杨春银心里甜滋滋的。
我上礁的那天,刚好是送补给的日子。官兵开车从码头一趟趟运回物资,在连队门口堆成了一座小山。
太阳太“毒辣”了,冻品和蔬果可经不起晒。杨春银有条不紊地安排战友储存干货,然后搬着蔬菜和水果进了冷库。新运到的蔬果放在后面,上次运来的蔬果放在前面,叶子上的水珠要尽快擦干……杨春银的心里有一张“计划表”,什么时候该用哪一样食材,他最清楚。这样一来,所有食材都能趁新鲜吃完,一点不浪费。
补给当天,照例是要改善伙食的。晚上,杨春银做了一桌子新鲜菜,主食有面条和米饭。
看着战友们开心地大口吃着他做的饭菜,杨春银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杨春银的话不多,但从他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脚踏实地的稳重。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的时候,即使时间再紧张,他也没有一丝慌乱。不忙的时候,他在岛礁这片“方寸之地”上依然坚持跑步。
吃完晚饭,收拾干净厨房,杨春银喜欢站在礁堡的栏杆旁,看看大家守护的这片海。
杨春银带我看向前方的海面,只见夕阳将海水染成琥珀一样的颜色。澄澈的海面下,成群的小鱼自由遨游。远处的渔船划过海面,红彤彤的夕阳好像落在了渔船上。
杨春银说:“想办法做好吃一点,食材搭配更健康一点,让大家训练的时候更有劲,训练完走进食堂有放松的感觉、期待的感觉,这是炊事员应该做的呀。”
天色渐渐暗下来,离开岛礁的小船已经在等我了。我驻足凝望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夕阳完全沉入大海,才迈上防风林里那条官兵自己铺的红砖路。
不像城市夜里随处灯火璀璨,岛礁上的夜格外黑。刚走出去没多远,杨春银就追了上来,打着手电筒帮我照亮道路。我突然觉得,在这座岛礁上,他其实就像手电筒里照出来的那束暖黄色的光,他的牵挂和他做的一手好菜,温暖着战友们的心。
离港的小船随海浪逐渐驶远,岛礁上的光越来越远,夜幕中的星星越来越明亮。我由衷希望有机会再看到这片海,再见到守护这片海的官兵。
(本文选自2024年12月20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