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之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那蒯通究竟说了什么?有啥说道?

采蓝说历史 2024-11-04 02:53:43

说句实在话,在职场混了几十年,类似于韩信这样的人,咱真是见过不少。

这种人的典型共性是啥呢?能力上、技术上都没得话说,但很幼稚单纯、倔强纠结,他们做事必须要同时得到利益满足和情绪满足的,否则,会给公司和单位很多负面价值的。通俗点地讲就是会做事,但不会做人,拎不清人情世故、利害得失,但又骄傲地固守自我。

这样的人呢,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品德败坏的小人,但却跟小人一样,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

一般地,很少有领导者能真正容得下这种人。除非是李世民那种全方位压制下属的领导者,或许才有可能容得下。

所以,历史上对于韩信之死有诸多争议,大多数人都在批评刘邦和吕雉卸磨杀驴,也有一部分直指韩信为人处事有重大缺陷和过错。

其实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应该不会有太多疑虑,韩信死于非命一方面确实是刘邦和吕雉对他心存忌惮和不满,另一方面确实是他自己过于不讲究,引火烧身。

韩信在被刘邦幽禁于京城之后,确确实实是密谋造反了的,他勾结陈豨,准备里应外合地发动政变,趁刘邦外出平叛的时机控制朝廷中枢,这是不争的事实。

只不过玩了一辈子政治的吕雉还是技高一筹,提前收到了风声,联合萧何把韩信骗到了宫中,让一群宫女用竹签子把一代兵仙韩信给活活扎死了。

韩信死前,十分的愤怒与不甘,歇斯底里地叫道,说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听信蒯通之言。一个“悔”字把韩信那种遗憾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也让大家对“蒯通之言”充满了好奇——“蒯通之言”到底是什么内容?它真的能拯救韩信的命运吗?

蒯通原名蒯彻,后来是因为避汉武帝刘彻的讳,被人改称为蒯通的。

蒯通有说是范阳(今保定定兴)人,也有说他是齐人,这已无从考究。但是他首登历史舞台却是在赵国。

陈胜引爆秦末天下大乱后,派武臣去攻掠赵地,然后武臣自号武信君,并逐渐打到了范阳。

蒯通便跑到范阳县令徐公那里去搞投机敲诈,他对徐公说,我是范阳百姓蒯通,可怜您快要没命了,当面来哀悼您。但您又幸好遇见了我,因为我能救你一命。

徐公被这一惊一乍吓得六神无主了,赶紧请教自己怎么就大祸临头了?蒯通解释道,您是秦朝的官,施行的是秦朝的严刑峻法,平时没少拉仇恨。现在武臣带人打过来了,那些平时跟您有冤有仇的人,不得趁机找您报仇?弄死您既可以出口恶气,还能到武臣那里卖个好价钱,您觉得您还能活下去吗?

徐公又赶紧问蒯通有什么办法救自己?蒯通继续解释,武臣他并不知道我的底细,我可以去跟他说说战争成本的问题。如果他逼范阳太紧,大家会跟他鱼死网破,他的战争成本会增加。如果能用高官厚禄招安您,成本会最小化。而且还能把你当成政治样板去其他地方招安。他一定会按我说的做的。这样您就被救活了。

徐公于是赶紧准备马车送蒯通出城,蒯通跑到武臣那里也果然把武臣给说服了。然后,徐公也果然被武臣当成“秦奸”榜样给养起来了,燕赵之地也因此有很多城池背叛了秦朝而投靠了义军。

咱为什么要介绍蒯通的这点往事呢?因为看人首先要看他的行为逻辑。看完蒯通的这点故事之后,大家大致知道蒯通是什么人了吗?他就是苏秦、张仪那样的人,讲好听点是纵横家,讲不好听点就是专业诈骗犯。

大家要记住,这种人永远会给人一种动机不纯的感觉的。他们行事的目的性太强了,且基本上不会讲什么道德规矩,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谁能满足自己谁就是爹,不能满足自己那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巴不得你早点死。

后来,蒯通兜兜转转变成了韩信的属下,过程不详,但大抵可以推断是后来韩信背水一战灭赵,收拢赵地的一部分精英阶层,蒯通作为赵地的老牌游士被韩信给招揽了。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破魏、亡代、灭赵、降燕之后,便想一鼓作气地灭掉东边的齐国。但当韩信率军尚未过平原县的时候,刘邦手下的铁齿铜牙郦食其便抢先一步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齐国。韩信也因此失去了用兵理由,便想就此作罢。

但这个时候,蒯通出来给韩信出点子了,他说:“郦食其就是一个耍嘴皮子的,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整个齐国,这是天大的功劳呀,以后势必位列将军之上。您是当世的军事神话和标杆,被一个腐儒骑在头上,这能忍吗?再说汉王派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这事,又没有公文通知您。您完全可以假装不知情呀!打赢了,武装拿下齐地的功劳必须给您记上;打输了,也没关系,齐地现在已经自己人了。更何况,齐国上下现在已经卸下防备,现在去打他们,简直一打一个准呀!”

蒯通的这番话意思很通俗,道理很浅显——在利益面前,你永远只能代表你自己,永远只需要考虑你自己的感受。啥老板那盘整体的棋,啥要跟同事互帮互让,都是扯淡。自己把功劳、利益牢牢拽到手里才是王道。

蒯通这个主意其实是典型的腹黑,但对当时的韩信来说,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刘邦之前已经多次表达对韩信的不满和戒备了,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他彭城之战后偷偷跑到韩信的军营中夺走了韩信的军队。不是说刘邦不该调走韩信的军队,而是刘邦这种突然下黑手的方式很恶劣,这说明刘邦对韩信是极度不信任和排斥的。刘邦不仁不义在先,你韩信要是还困于良心和道德绑架,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韩信只是痴,但却并不傻,他被蒯通点醒了,于是继续往齐地进兵,很是轻松地武装占领了齐地,但同时也害死了同僚郦食其。而且,郦食其不光死得很冤,还死得很惨——被齐王用大锅给煮了。

混职场的朋友应该都能意识到,这事搞大了。不管出于哪种考虑,刘邦最后都会就此事问你韩信要个说法的,是必须要追责的。

但是,当时的齐国并没有死透。齐国的残余势力展现了祖传的顽强气质,一边东躲西藏跟韩信打游击,一边向西楚霸王项羽求救。

可项羽此时正被刘邦托在了荥阳一线,还有当时的游击之王彭越不定时地出来捣乱,所以一心想要弄死刘邦和彭越这两只恶心的大苍蝇,就并没有亲自率军去救齐,而是派了手下大将龙且带十万精兵去救齐。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项羽这次的决策还是失误了,他这是被动陷入了兑子陷阱了。刘邦和彭越拖住了最能打的你,然后韩信对龙且进行降维打击,他被田忌赛马了。他最正确的决策是让龙且牵制住刘邦和彭越,龙且也有这个能力。然后自己亲自去会一会兵仙韩信,霸王对兵仙嘛,这才是相互匹配的安排。

结果,龙且和那十万大军果然成为了韩信的盘中餐。

遭此重创的项羽终于开始向现实妥协了,他派手下武涉主动去跟韩信这个老部下搞外交联盟。

武涉其实已经把任务完成得相当好了,他对韩信说,刘邦肯定是容不下你的,所以你还不如趁着目前谁都拿你办法,在齐地自立,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样在三方牵制之下,大家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但是,韩信一想起项羽当年没有重用自己,而刘邦尽管不情愿却终究是让自己当上了大将军,一方面是不愿意配合项羽,另一方面是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便一口回绝了武涉,说汉王是自己的恩人,自己不可能背叛他。

看到这,大家真的以为韩信是知恩图报、克己守礼的谦谦君子吗?他只是习惯性地任性而已!他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要好好打工来回报刘邦,另一方面又侵犯性极强地自封为齐王,把自己抬到跟项羽、刘邦一个级别。这真是谜一样的操作呀!

旁观者清的蒯通看不下去了,于是拐着弯地再次劝韩信。他称自己会看相,说韩信从正面看,只有封侯的命,且还透露出巨大的危险;但是从背面看,却贵不可言。啥意思呢?你韩信要是选择恪守本分,那就不要想着当齐王的事,更不能自封为齐王。但是,你真要敢赌,其实你的机会还是蛮大的。

韩信也被蒯通这番话吸引了,赶紧问此话怎讲?

蒯通便顺势把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和盘托出:楚汉两家对峙已久,谁都没捞到好,都已快到强弩之末了。将军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又坐拥齐地,你帮谁就谁能取得最终胜利。但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谁取得最终胜利后,都不会对你放心的。所以,我觉得将军目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谁都不帮,宣布独立,震慑刘项两家不敢鱼死网破,从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的情况下,就都有生存空间。

韩信听后,又一厢情愿地给自己进行道德绑架,说刘邦对自己如何如何好,咱不能忘恩负义,所以不想背叛刘邦。

蒯通就差没直接骂韩信糊涂了,耐着性子继续跟韩信解释。您这种单方面认为自己和老板关系好的思想很危险。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是不是生死之交?然后是不是说翻脸就翻脸了。因为人心各异、欲壑难填。你和汉王关系再好,能好得过张耳和陈馀吗?并且你跟汉王的利益矛盾更大,你还敢相信汉王不会和你翻脸吗?还有越国文种的前车之鉴,人家文种可比你更加忠心。关系更亲密的张耳和陈馀反目成仇了,更加忠诚的文种也被勾践杀了,你很危险。再说你有扫平整个北方的齐天大功,功高震主、封无可封,刘邦能容得下你吗?你刚刚杀了楚军大将龙且,楚人是不可能信任你的;你太能打了,汉人又忌惮你。除了自立当第三方,你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但不管蒯通怎么苦口婆心地劝,韩信最后还是敷衍地回了一句“容我再想一想”。蒯通一见如此,也知道自己怎么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为了避免受韩信的牵连,装疯跑了,转行当巫师去了。

上述便是“蒯通之言”的全部内容,韩信悔不听蒯通之言主要是指第二次建言。之所以要把蒯通这个人的其他事迹也放进来,是为了大家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蒯通的背后动机。

很多人喜欢把蒯通理解为一个尽心为主出谋划策的谋士,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蒯通这个人其实有很大的政治投机嫌疑,他“敲诈”范阳县令徐公到武臣那边去变现,以及他怂恿韩信背后捅刀齐国,包括他最后不停地劝说韩信自立,都是有这种目的在里面。一句话,只有韩信自立了,他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反之韩信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成了不成功的脏手套,必须赶紧辞职保命。

但是,从显示逻辑或者从人性之恶来看,蒯通对韩信的两次建言其实都是合理的。第一次建言韩信已经接受了,咱们就不分析了。重点说说第二次建言。

首先,你韩信也不别老说你这个人很纯粹,你接受了蒯通的第一次建言,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你这个人内心也是有想法的,至少可以说明你对刘邦的忠诚感恩是不坚定的,或者是你只忠于刘邦的恩情而不忠于刘邦的事业,刘邦集团的人,只要不是刘邦本人,你是可以背刺任何人的。你这样的人,除了自己当老板,在职场的容身之地不会太多。

其次,刘邦自始至终就对韩信极度防备和不满。你那个大将军是怎么来的?是萧何用他跟刘邦的感情担保争取来的,是刘邦被困汉中的恶劣形势逼出来的死马当活马医,刘邦心里一直是不痛快的。而且,刘邦之前已经阴过你一次,悄无声息地跑到你的军营里,然后派人偷了你的虎符,立马把你变成接近光杆司令。这是信任你、重视你还是算计你、防备你呢?再加上你随后又阴死了大功臣郦食其,又要挟刘邦要当齐王,刘邦能容你吗?

最后,当时的局势确实如蒯通所分析的那样,项羽和刘邦确实厉害,但是他们相互消耗这么多年,又长期处于僵持状态,确实是谁也无力对你进行追责,还都得想方设法地拉拢你、团结你。你自立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

这个时候,很多朋友会说,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插了很多自己人,比如之前刘邦能够悄无声息地夺了韩信的兵权,其实就是有人帮刘邦偷虎符嘛。还有像曹参、灌婴、周勃、樊哙这些韩信军中的骨干将领都是刘邦的铁杆,所以韩信但凡敢自立,就是在自寻死路。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这么去看!说句真心话,咱真不敢太相信巨大利益考验下的人性,也就是曹参、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对刘邦的忠诚能经受多大的利益考验,这是一个疑问号。而且,如果韩信真的要自立,必然会对自己的队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只要跟打仗有关的事情,咱们就无需怀疑韩信的能力。

韩信当时拥兵30万,又远在齐地无人压制,再结合他的功劳与威信,说实话他自立的成功概率还是蛮高的。

也有人说韩信这人不善于政治,又没有萧何那样的超级大管家,所以自立就是找死。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韩信能不能成为最后赢家的问题,而本文讨论的问题是韩信能不能三分天下的问题。

参考项羽,韩信应该也是能成功三分天下的。站稳脚跟其实是可以靠个人能力的,但长远发展却必须要依赖先进体系,就是这么回事。

至于韩信自立之后能否笑到最后,这个问题就只能讨论而无法给正确答案了。个人觉得他是没有机会的,毕竟他这个人除了军事方面,其余任何方面都是短板。那么,最后的赢家会是谁呢?项羽的机会应该是最大的。

满血状态的项羽已经无需过多解释,那就是天下无敌的。项羽后来垓下之战吃了败仗,一方面是因为以少敌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刘邦和彭越一直缠着他打,把他们的供给给消耗得差不多了,将士们也被缠得相当疲惫了。如果三方博弈的情况下,项羽通过一段时间的回血,真的没有谁能制得住他。

而刘邦同志,不是说他会因能力出局,而是他有可能倒在年纪上。刘邦还有多少年寿命?他能在这几年相继消灭项羽和韩信吗?他大概率会被活活熬死。

当然,这些假设其实在既定的历史事实面前,意义不大。咱们需要从韩信的抉择逻辑和心理中去提炼一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有实际意义和价值东西。

韩信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是不太适合混职场的,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中千万要对他引以为戒。大家有没有发现韩信活得相当任性又纠结,什么事情该干,什么事情可以干,他其实是毫无概念的,他干什么完全是凭着一厢情愿的主观情绪来的。

刘邦那么明显地侵犯,他不以为意;项羽当初无心冷落,他却记恨终生。

你说他死忠刘邦嘛,冒犯刘邦的事情他又没少干;你说他忘恩负义嘛,他又时时刻刻记得刘邦的恩情。

你说他恪守本分,对名利没有太大的欲望嘛,他又非常愚昧地自封为齐王;你说他权欲熏心,对权势贪得无厌嘛,他又拒绝了三分天下。

你说他从未想过要造反嘛,他最后又确实跟陈豨勾结,密谋造反了;你说他真有反心,他又多次放弃了更好的造反时机。

总之,韩信这个人活得相当的矛盾。这一切一切的根源可能还是在于他的阶级属性,他是一个士,既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又特别清高不愿和光同尘,既追求问心无愧的率性而为,又不愿意接受现实的任何委屈……

悔不听蒯通之言,其实悔就对了,不悔,你韩信就不是那个韩信了,就不会让人时隔两千年还能感觉到一股浓厚的书呆子气。

1 阅读:11

采蓝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