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发布《15倍PE为什么这么重要》这篇文章时,论坛上有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PE值并不重要,成长性好的公司PE就高,成长性差的PE就低。风险与收益是一对难兄难弟,想要高收益又选低PE是不现实的。

坦白讲,只需要两个简单案例,就可以对这种市场永远有效的谬论予以驳斥。
1、2014年1月15日,茅台只有8.83倍PE,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克服心中恐惧,买入并持有,到2021年就是7年二十多倍的投资收益。
2、无独有偶,2022年10月份,腾讯也在反垄断、流量见顶等鬼故事的打击下,一度堕落至9倍PE,当时最低价185元,两年四个月之后,上升至533元。
我想上述这两个案例,都应该算作低PE高收益的典范,怎么能说想要高收益又选择低PE是不现实的呢?低买高卖本身就是股市之所以能赚钱的底层核心逻辑所在,只不过很多盲从者视而不见罢了。

这位追高信徒看到我的答复后,立刻反驳我是以后视镜的视角在以偏概全看问题。
我想说的是什么叫后视镜?难道因为你没有从茅台、腾讯的低PE机会赚到钱就叫后视镜吗,即使你我他没有赚到,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赚到,把握茅台、腾讯低PE机会的应该大有人在。
事实上,二八效应永恒存在,80%的股市参与者都是不赚钱的,我们想要投资获利其实就是要以偏概全,克服人性短板,成为那20%的少数派,而不是随大流从众,天天吆喝着追高有追高的道理。
当年茅台、腾讯PE低的时候,为何大家不敢买,因为股价低一定会铺天盖地地伴随着各种鬼故事,大家很容易被裹挟形成从众心理。觉得低了还有更低,不敢买。
2013年,茅台是“限制三公消费”,“塑化剂危机”,人们武断的认为茅台消费即将断流,永远不再有明天。
2022年的腾讯也同样如此,流量见顶、公用事业论大行其道,一度觉得腾讯应该永恒向水、电、通讯等公用事业类看齐。

很明显,只要有一点独立的思维逻辑,就会发现无论是茅台还是腾讯,当时立足于行业的竞争优势没有丝毫被动摇,仍然是各自领域的绝对龙头。
万物皆周期,在一个还将继续存在的行业中,只要你的优势竞争地位没有被颠覆,一旦行业渡过下行期,东山再起是一定会发生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