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d15d4e672a26c8e6b4dcb86d4bff43b.jpg)
作者:洞见·姜榆木停止内耗,知行合一。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无论是历史、人文、国际关系,还是经济学、心理学、金融学,他们都有所涉猎;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还能总结出让大家频频点头的结论;各行各业也是无所不通,张口就是未来3到5年的发展趋势。这些人的知识储备,似乎总比身边人高出一大截,可了解之后,却发现他们乏善可陈。满脑子都是“知识”,口袋却空空如也。那些嘴上“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只是掉进了“高认知陷阱”的穷人。高认知的穷人,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fd8a99afddf3b02e93cdb5c99b482ec.jpg)
01内耗型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后,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看到一处绿洲。可当人们凑近看时,发现是海市蜃楼。同样情景发生两次后,所有人开始纠结:是否需要奔赴下一个绿洲。只有一位轻度弱智患者,但凡看到绿洲就会兴奋地冲上前去。人们嘲笑他连海市蜃楼都不知道,白白浪费力气。最终,轻度弱智患者穿越许多个蜃楼后,成功抵达真实的绿洲。自认比他聪明的人们,则在反复纠结中丧失前行的勇气,永远被留在沙漠之中。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提到:“相比未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更容易消耗我们,因为那会让我们犹豫不决,进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通向罗马的是脚下的道路,而非听过的道理。一个人总是思前想后,即使“认知”再高,最终也是一无所获。1821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带领学生菲涅尔,通过偏振实验证明光是横波。阿拉果在光学领域深耕多年,看过大量学术专著,知道学界主流是将光视为粒子。他担心自己的成果太具颠覆性,万一存在纰漏,他将永远被科学界摒弃。反倒是菲涅尔因为不了解学术圈内部的博弈,一心只想公开结果。阿拉果重复做了几次实验,在确认结果没有出错后,仍然每天失眠。即使最终同意菲涅尔发表论文,他还是在论文提交的前一天,要求撤掉自己的名字。半个月后,“光是横波而非粒子”的结论轰动学术界,更成为现代光学的基石。菲涅尔一夜成名,而阿拉果作为他的老师,却在懊悔中度过余生。在这世上,太多过得不如意的人并非认知不足。而是知道得多,顾虑也多,不等生活出手,自己便已疲惫不堪。认知,可以是向上的阶梯,也可以是自缚的枷锁。停止精神内耗,才能站在认知之上,看见更辽远的世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160c752d911b6710f9b4e37d7ee04c3.jpg)
02拖延型我刚毕业那会儿,在一家老牌车企上班。同年入职的小龚时常提醒我:“传统燃油车的份额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少,如果想保持竞争力,要么积累新能源相关的技能,要么发展一门副业。”过去几年,我不断培养写作能力,终于在车企大规模裁员前,转行到新媒体领域。前两天偶遇小龚,我一边感谢他当年的建议,一边忍不住好奇:他对行业前景的预判这么精准,现在肯定也有不错的发展。谁知不问还好,一问才知道他还在原来的公司原地踏步。虽然没被裁掉,却遭遇降薪,每个月还要为房贷头疼。仔细想想,小龚正是“高认知穷人”的缩影:睡前设想各种可行的路,一觉醒来仍在走老路。认知也许能帮我们看清方向,但要实现目标,靠的是行动力。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出版70余本专著,累计字数超千万,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等数十个领域。当被问及如何做到如此高产时,他只回答了简短的一句话:“绝不拖延。”56年的学术生涯中,柳比歇夫坚持一个原则:想到做什么,就立刻按下怀表计时的按钮。嘀嗒转动的秒针,给他一种时间拼命流逝的紧迫感。柳比歇夫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不管事情结果如何,总是先将想法付诸行动。而他最终也用丰硕的成果告诉世人:很多事先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要行动起来,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作家李尚龙说:对一件事有基本的了解后就去做,别去等待所谓的完美时间,因为你永远等不到这样的时机。很多事情,越拖只会越难,做了才有答案。三流的认知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胜过一流的认知加三流的执行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bbc67455e2f1f352338db21076fdf31.jpg)
03“知道分子”型知乎网友@Feng曾在老家一家小饭店里吃饭。老板听说他是海归硕士,立刻喊来自己的儿子。老板儿子问了他好几道知识竞答节目里的题目。由于涉及的专业十分冷门,网友坦言自己不知道答案。他离开时,听到老板一个劲儿夸儿子聪明:“高材生不知道的知识,你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多年后,网友成为某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某年回家过年,他发现老板仍开着那家小店,而他的儿子却只是店里的帮工。王朔有句很深刻的话:“有些人看似多知道一些事,但充其量只是‘知道分子’,永远成不了知识分子。”碎片信息的简单堆砌,看似增长见识,却难以使我们精进。一个人只有将认知内化为成长的基石,才能逾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段永平曾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有位自称每年读书100本的网友对此评论:“不爱读书的企业家认知范围太狭窄,无论现在多么成功,注定走不长远。”但和这位网友的预测截然相反,段永平后来不仅被《亚洲周刊》评为“杰出商业领袖”,更是跻身全球富豪榜。段永平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平时工作中,他总是先明确自己在哪些领域有所欠缺,然后通过书籍、财报、演讲或行业交流会,有目的性地获取相关知识。正因如此,段永平不追求博闻强识,却总能让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服务于正在进行的创业或投资。这让我想起《认知突围》里的一句话:“能让你人生突围的是认知,其余的都只是冗余信息。”人人都能上网的时代,比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应该知道什么。盲目获取信息,不会增加人生的高度,反而将自己困入认知的茧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454e843a18a3f230bab62eccb1058cd.jpg)
相反,当你筛选并内化对你有用的那部分信息,你才能更新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81afe77f273ba97df6ed5c66892e14b.jpg)
这时,你增加的每一点认知,最终都会变成脚下的台阶,将你送往更高的平台。▽有人这样评价“高认知的穷人”:提高认知的意义,原本是让井底之蛙见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但有些井底之蛙,用引力公式论证井口不可逾越,用风险模型告诫自己不要行动。最后更是通过互联网结识其他井底之蛙,在反复交换信息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一味追求认知并不能改变世界,也不会改变个人的命运。停止内耗,知行合一,专注自己,才能用所学所知成就人生。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