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为什么难破边界?

新眸 2023-05-27 13:15:00

作者|周尧

在云南玉龙县的滇金丝猴保护地里,工作人员魏行智和同事在巡护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突发的问题,比如突然发现了一个珍贵的物种,或者碰到了一个新的野生动物......

“但我们只能拍张照片,或者拿本子记录下来。”魏行智说,只有等到回到电脑面前,才能打开Excel将信息登记上去。“有时候没办法及时记录,隔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信息的时效就没有了。”

而在距离丽江一千公里外的重庆,同为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入选项目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代远翔,也同样深陷数字化手段不足带来的难题之中。

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在2021年被提出,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主办,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提供公益支持,去年11月份,正式启动了第二期的招募,魏行智和代远翔的项目均入选了这次计划。

代远翔告诉新眸:“我们项目是由志愿者分别去认养一些不被关注的文物,其实这其中存在很明确的数字化需求。就像多人对多文物的认养和保护,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需要存储和转换。”

传统网站记录的方式同样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性极高,繁琐的记录流程让代远翔和同事不堪其扰。

在多样化的公益项目中,由于缺乏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工具的支撑,很多项目往往会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压制,导致公益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根据腾讯《2023年公益组织数字化洞察报告》显示,超九成的受访组织在目前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希望得到数字化产品、服务、工具的帮助。

“用更多的数字化工具来辅助公益工作”这是在公益行业中千千万万个魏行智和代远翔们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愿望背后,技术的作用将不容小觑。

01

皆可为

传统公益事业中,慈善的中心往往是个体。

比如,爱猫之人因善心搭建起的收养小院,从资金、运营,到救助管理,由一己之力承担。在有限的捐助和扶持中,也大都是小圈层所构成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由于缺乏“传播效应”,救助的结局往往是陷于资金或者精力的耗竭之中。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善意的涌现在困难袭来时,只能被迫演化成无奈,甚至消失。

从另一个角度看去,这与公益本身的目的也是背道而驰的。公益的本质在于通过群体的力量去帮助弱势群体或者行业。扩大公益的边界,让公益进入普通百姓生活,才是未来公益的核心方向。

2013年起,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社交工具走向普及,互联网开始介入公益底层,基于熟人社交的逻辑,技术的引入为公益走向大众化与平民化提供了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各类前沿技术在公益领域有了进一步应用的可能。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具备互联网、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企业们纷纷入局,选择与公益组织、机构、基金会密切合作,并依托最前沿技术进行公益创新。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郭凯天表示: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个更规范、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数字化工具,还将更全面地融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当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突破同时,技术所带来的破圈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公益事业的共建之中。

但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皆可为”背后,诸如野生动植物保护、文物的认养、老人认知管理等各类项目中,公益的具体诉求往往是不同的。

这对技术公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底如何通过技术的持续迭代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在每个不同的公益项目中,由于诉求不同,又要如何满足差异化的诉求?

就像魏行智希望通过技术实现实时地记录,而代远翔的第一诉求则是实现多人记录和分类的可能。

所以当下技术公益背后的难题最终走向了:在多样化的公益事业中,诸如腾讯、阿里这样的科技企业,到底要如何做好技术底座,持续地深入到各个业务中去?

02

技术的双向收益

“资金是我们做数字化的一大痛点。”魏行智告诉我们,在保护区公益事业中,仅仅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是一个大工程。

众所周知,公益机构并不是商业组织,不可能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高昂的技术投入上。但必须承认的是,技术的确是让公益更加透明、更低门槛、更高效的必经路径。

王华丽教授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室的一名医生,她所关注的领域是老年精神医学。在王华丽教授对自身的定位中,她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全流程管理服务倡导者。

王华丽所带领的项目早在去年就入选了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的第一期。腾讯技术公益的帮助下,面向老年人精神医学的服务上,王丽华拿起的最大的“武器”便是技术。

在认知障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保持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是当下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这类特殊群体的照料中,个性化的需求也会更加强烈。比如有的老人记忆力很差,有的因为认知障碍会产生暴力行为,还有一些则会需要长期的开解和梳理。

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手段,将护理流程沉淀到应用层面,是王华丽教授和团队总结出来的一条可行路径。

“我们自己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叫做瓢泉心坊。”在这个小程序中,专业人员能够实时得知被护理者的情况。加入腾讯技术公益后,这个小程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技术公益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能够实现更大的目标。”王华丽教授说到。

据新眸了解,目前瓢泉心坊小程序在“身心健康评估、评估管理、临床诊断管理、个性化干预层面”均进行了完善,已经覆盖了全国27省62市,为6568名老年人提供服务。原本传统的医疗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实现了低成本,大规模的服务。

当然,这种合作并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腾讯技术公益发起人、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在和媒体对话时表示,技术带来的收益往往是双向的。

“我们现有的技术,希望在公益场景上实现落地,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在公益场景里面洞察到新的技术需求的话,也会朝着技术的方向去努力。”

她举了个例子,在祁连山雪豹保护的一个项目上,腾讯通过图像识别的技术,帮助保护雪豹的人员更加快速的去从几十万张、上百万张的照片里面,找到了雪豹的踪迹。

在其他的机构发现可以这样使用以后,也想将这个技术复制到自己的领域中,比如保护珊瑚、保护鸟类的项目里面。“但是,这其实对我们技术的要求来说是一个新的工程,数据是需要重新训练的,并不是这个技术可以识别到雪豹,就可以识别到N种物种。”

在多样化的需求下,通过技术的持续积累,才能帮助更多的机构,达成彼此之间的互相成就。

03

创新之路

技术创新是永不停歇的,所以,技术公益也一定在随着技术的升级而不断迭代。

在《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时代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意识到技术演进中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创造机会,于是,它们的许多策略的底层逻辑,都在推动公益慈善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结合。

就像在2016年曾经出现的罗尔风波中,“皆可为”被发挥到了极致,但在审核缺位的情况下,公益又曾陷入了强烈的社会质疑之中。

在当时,这个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倒逼着腾讯公益等几家互联网公益平台开始考虑互联网公益背后的负面因素,到底要如何核验及减少虚假信息,降低群众因善意捐赠背后的风险?

答案依旧是技术。比如,腾讯创新性地引入了区块链,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确保募捐进入正确账户,还和专业机构一起引入了审计机制。

陈妍告诉新眸,在腾讯的技术公益数字工具箱里面,公益项目申请非常多的一个是腾讯电子签。借助腾讯电子签,公益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捐赠等环节的文件签署,都可以线上远程实现。数字工具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公益机构提效,更能进一步帮助项目实现透明化管理以及流程跟踪。

此外,我们了解到,除了腾讯电子签等通用工具外,腾讯技术公益数字工具箱面向公益组织的一些具体需求,和一些公益企业共建,在诸如项目管理系统、捐赠系统上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

这种创新是深入到具体的业务中的。

在腾讯技术公益志愿者平台上,通过为公益机构和技术志愿者搭起沟通桥梁,公益机构可以在志愿者平台上发布真实诉求,并与掌握相应技术和资源平台志愿者一同孵化出高质量的公益解决方案。

魏行智告诉过新眸,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野外的原始森林大部分是没信号的,需要创新的下一步落实到应用层面,就是需要增加离线功能,在离线功能下要调用各种各样的储存功能,而腾讯正是他们依赖的合作伙伴。未来,魏行智和其所带领的项目,将与腾讯一起实现技术的进入和革新。

在业务以外,技术公益同时打破的是行业之间的藩篱,共建生态被视为推动行业向前的重要一步。

从前沿技术的共享共创,再到“搭台子”、“链资源”、“配资金”,公益往往需要来者自社会的专业力量一起,由点及面地去持续破解公益数字化难题。

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而是需要跨越主体的界限和区别,让机构、企业、组织,以及各项技术服务商、志愿者们都参与到生态的共建之中。

腾讯就在做这样的连接者,陈妍在一次活动中提到:“腾讯公益做得比较早,我们是第一家互联网公益平台,所以上面沉淀了很多的公益机构,并且也有很多的优秀项目,通过我们的平台连接,机构可以得到比较多的社会支持。”

的确如此,新眸了解到,目前腾讯技术公益不会只关注某一些领域,而是致力于营造一个大生态。其中不仅包含合作企业、公益伙伴,还有服务公益机构的SaaS厂商以及技术公益志愿者等。

把所有角色都汇聚到大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价值,并通过技术寻求新的变化。

这很难,但是这是技术的使命,也是公益的最终目的地。

0 阅读:13

新眸

简介:看见商业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