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少奇同志只差一票就能全票当选国家主席,是谁没有投?

纵观历史2021 2024-09-22 23:42:31

1959年,庄严的会议现场,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正在等待最终的投票结果。

计票后,少奇同志顺利成为主席,令人诧异的是,只差一张选票,他就可以获得全票支持,是谁没有投票?

1957年,毛主席突然宣布不再连任国家主席,这一消息震惊全国,连周总理也感到难以置信,总理迅速前往丰泽园劝说毛主席收回成命。

在周总理的心中,毛主席带领大家打下天下,现在正是建设国家的关键时期,怎能轻言放弃如此重要的职务?

不过,毛主席辞职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毛主席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同时身兼多职,国家主席的繁忙日程已经超出他的精力范围,更重要的是,主席希望培养接班人,让新一代的领导者肩负起重任。

经过一番考量,中央同意了毛主席的辞职请求,开始酝酿下一任国家主席的遴选程序。

随后,关于继任者的讨论随即展开,朱德和刘少奇,两位在党内外都有极高威望的领导人成为了主要候选人。

在革命战争年代,“朱毛”这一组合是革命的象征,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朱德将接替毛主席。

朱德在了解情况后,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认为自己年纪比毛主席还大,国家主席这一职位需要更多精力去处理繁重事务,自己已无法胜任。

朱老总坦言,少奇同志更适合这一角色,朱德的退出,使得少奇同志成为唯一的国家主席候选人。

少奇同志自1943年回到延安后,一直协助毛主席处理党内事务,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两度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

1954年,少奇同志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认可。

1959年,庄严隆重的投票开始了,在1157张选票中,少奇同志获得1156票,他正式成为第二任国家主席。

不过,是谁没有投票呢?原来,是刘少奇自己那一票没有投。少奇同志一贯有着谦逊作风。他没投自己,也体现了作为领导人的风度。

少奇同志当选时,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50年代末期,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粮食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层出不穷。少奇同志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稳定经济、提升生产力,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

60年代初期,少奇同志提出的“包产到户”政策解放了被禁锢的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

遗憾的是,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毛主席的完全支持,主席担心,过于宽松的经济政策可能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因此对少奇同志的主张提出了批评。

随着党内对少奇同志的意见逐渐增多,他的领导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特别是文革时期,面临极大的悲剧。

1967年,少奇同志被非法软禁,三年后被秘密转移到河南。疾病缠身后郁郁而终。

少奇同志虚怀若谷,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的贡献,是无法被遗忘的。“谦逊未能成全票,伟业早已铸人心。”

3 阅读:1559

纵观历史2021

简介: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