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汉末代实权皇帝扶持的外戚,何进后世评价不佳。除了被误解为粗鲁“莽夫”,更因他引入董卓这“西北恶虎”对抗宦官而遭诟病。何进为何调外兵进京?洛阳城内又隐藏怎样的波谲云诡呢?
贤臣与小人
汉灵帝初,朝政由外戚与宦官操控,桓帝刘志凭军功获“桓”谥,却无子嗣,皇位争夺激烈。外戚窦武与宦官曹节等争锋,最终拥立年幼的“解渎亭侯”刘宏为帝,以求继续掌权。凭借着定策拥立之功,外戚和宦官集团再度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红利。然而,为了争夺小皇帝的主导权,窦氏外戚与宦官集团很快便由合作走向了决裂。
建宁元年(168)九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逮捕了“黄门令”魏彪、“长乐宫尚书”郑飒,试图以此为突破口罗织罪名,将曹节、王甫等宦官一网打尽。
他们将皇帝刘宏带入德阳前殿控制,与此同时,以刘宏的名义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赶往北寺狱,在袭杀了“尚书令”尹勋的同时,救出了被关押的魏彪和郑飒。郑飒获释之后,迅速控制太后窦妙。至此,宦官集团完全控制了权力中枢,可以从容地派郑飒等人持节调动御史台的“侍御史”“谒者”,前往逮捕窦武及其党羽。
老于军伍的窦武自然不愿束手就擒,他当即便率领自己的卫队杀出大将军府,赶往“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之一的步兵校尉营中,与自己的侄子窦绍会合后,随即以“黄门、常侍反,尽力者封侯重赏”的赏格,召集了“北军五校”治下的数千兵马,并抢占洛阳城外的都亭驿为临时营垒。
窦武虽握有军事优势,却未果断行动,关键时刻投鼠忌器,错失良机,固守都亭驿。此时,刚胜羌人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率军意外抵达洛阳,表面依周靖令会合王甫,实则其庞大军力显有预谋。
黎明时分,综合各宿卫力量也只拼凑出千余人的王甫见援军至,信心倍增,与张奂联手出击窦武。北军五校见张奂精兵,心生畏惧,窦武军遂溃。窦武、窦绍绝望自尽,宦官集团趁机大肆屠戮窦氏党羽。
此番外戚倒台,与昔日梁氏覆灭相似,但背后动力不同:梁氏之败源于桓帝意志,而窦氏则在宦官操控下瓦解。宦官集团已掌宫禁,外戚唯有依赖北军抗衡。北军虽强,却对皇权与禁军忌惮,形成僵持。边疆野战军如张奂部成关键,其立场决定胜负。士大夫官僚因无军力支撑,在斗争中边缘化。
事情平息之后,宦官集团论功行赏,升任大司农的张奂本应封侯,但不愿受制于宦官集团的张奂选择了“封还印绶”,只接收了二十万钱的赏赐。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张奂帐下“军司马”的董卓,此番也受赏九千匹丝缣,不过董卓却秉承着“受赏的虽然是我,但功劳是大家的”(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的精神,将所有的赏赐分给了麾下的属吏和兵卒。从这个角度来看,董卓日后能够成为军阀的第一桶金,便来自于此刻宦官集团的赏赐。
士族的棋子
扳倒窦氏外戚后,宦官集团并未停歇,转而将矛头对准士族阶层,掀起了更为残酷的“第二次党锢之祸”。在这场风暴中,颍川郡成为重灾区,以“颍川四长”为首的名士们遭受重创。荀淑家族中,荀昱、荀昙分别被杀或终身禁锢;钟皓、韩韶之子亦因被划入“党人”行列而仕途尽毁。尤为讽刺的是,陈寔本应是重点打击对象,却因早年对宦官张让之父的吊唁之恩,得张让庇护而幸免于难。
张让此举,既出于报恩,也蕴含政治考量,意在储备未来盟友,巩固自身地位。与此同时,汝南袁氏袁绍、袁术兄弟,敏锐地察觉到“第二次党锢之祸”背后的机遇,积极庇护党人,其中南阳名士何顒尤为显著。尽管何顒具体贡献的计谋未详,但他的存在无疑为袁氏兄弟增添了政治筹码。而另一位南阳何姓人物——未来的“大将军”何进,则在此时悄然崛起于洛阳政坛。
关于何进的出身,今天已不可考,仅从《后汉书》中可知其来自南阳宛城,家境并不显赫。早年丧母,父亲再娶后,他更承担起家庭重任。屠户的身份虽为士人所轻,却也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与广泛的人脉。通过精心布局,贿赂宦官和以董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何进成功将妹妹送入皇宫,自己也随之步入仕途,以“郎中”的身份在刘宏身边工作,逐步晋升为禁军将领“虎贲中郎将”及地方长官颍川郡太守。
随着妹妹被封为皇后,何进家族地位骤升,成为洛阳新贵。刘宏重用何氏兄弟,实则是基于朝堂平衡的考量。面对宦官与外戚的复杂斗争,身为外藩远支的刘宏既需抑制宦官势力的过度膨胀,又需依赖其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因此,他选择了相对弱势且忠诚的何氏家族作为新的外戚力量,以期实现权力制衡。何进之所以得到刘宏的青睐,一方面因其家族背景不足以对皇权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则因其具备成为武力后盾的潜力,且能保障皇室血脉的延续。
然而,何进妹妹的强烈妒忌心,一度让何氏外戚的崛起之路充满变数。光和四年(181)三月,得到刘宏宠爱的“美人”王荣于宫中诞下一子。消息传到何皇后的耳中,便当即失去了理智,竟命人毒死了王美人。幸而适逢“黄巾起义”爆发,这场风波最终化险为夷。
“黄巾之乱”起,刘宏急令“河南尹”何进升任“大将军”,于都亭驿设指挥所,统辖北军五营及羽林精锐,标志着禁军指挥权首次脱离宦官掌控。宦官集团不甘示弱,暗中渗透军权。
光和七年(184)四月,皇甫嵩与朱儁率四万精兵东征,这支“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的部队却遭“黄巾军”波才所部重挫,朱儁败退,皇甫嵩退入长社县城之后,随即遭到了黄巾军的围困。《后汉书》对这一段的描述更是“(皇甫)嵩兵少,军中皆恐”。此役失利,部分归咎于洛阳驻军久疏战阵,更因军中将领各怀心思,不服调度。正当皇甫嵩危在旦夕,宦官子弟曹操以“骑都尉”之职,率羽林骑驰援,成功解围,彰显其军事才能与号召力。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之“骑都尉”实乃禁军高层,隶属于“光禄勋”管辖,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的禁军统帅,与皇甫嵩、朱儁同级,其宦官背景或让二将初时未敢倚重。然曹操此行,不仅救急,更以行动证明宦官子弟亦能独当一面,一战成名,成为宦官集团中掌兵权的代表人物。此役后,东汉政局更加错综复杂,宦官与外戚、士族间的博弈愈演愈烈。
对峙的八校尉
“黄巾起义”虽然被迅速平定,但凉、幽等地叛乱频发,令刘宏忧心忡忡。为防不测,他决定在西园组建新军,并精心布局,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鲍鸿分别为“中军校尉”与“下军校尉”,此三校尉分别代表了宦官、士族与军方势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蹇硕不仅统领新军,更被赋予监督百官之权,彰显刘宏对宦官集团的倚重。
为稳固宦官在新军中的地位,刘宏又特召曹操回京,授以“典军校尉”之职,利用其与宦官曹腾的亲属关系及战功,使其作为宦官势力的中坚。同时,他还任命了凉州名士赵融、淳于琼等人为“助军”及左右校尉,构成“西园八校尉”,确保了宦官、士族、军旅三方的微妙平衡。
然而,此举引发了朝野广泛议论,甚至有所谓“望气者”公开发表了“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的预言。为平息非议并展现军威,刘宏于中平五年(188)在平乐观举行盛大阅兵,特邀何进同往,意在示好。但阅兵后,蹇硕等宦官趁机提出让何进西征凉州叛军,实则是为削弱何氏外戚势力的精心布局。
彼时,刘宏长子刘辩已近成年,立储之事迫在眉睫,刘宏对何氏外戚与汝南袁氏的联合势力深感忌惮,故欲借西征之机将其调离洛阳,以图“废长立幼”。何进虽知是计,却以筹兵为由拖延。不料,刘宏突然驾崩,年仅三十三岁,被谥为“灵”,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其执政的不满。
得到刘宏“病重”消息的何进已然准备从家中启程,但前来迎接的“西园新军”司马潘隐却突然给了何进一个富有深意的眼神暗示,何进心领神会,当即改变行程。虽然《后汉书》对此事给出了“(蹇)硕司马潘隐与(何)进早(年)(有)旧”的解释,但同时史料中还明确提到潘隐与“中常侍”赵忠的幼弟赵淳关系莫逆。因此,潘隐最终救下何进,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诸常侍”的意志。
何进第一时间逃入军营,向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寻求庇护。但此时蹇硕名义上掌握着洛阳最为精锐的“西园新军”。一旦冲突爆发,局势对何进方面仍极为不利。为此,何进不得不连夜将部队开入“百郡邸”。所谓“百郡邸”,是天下诸郡在洛阳城内设置的馆舍,何进据守此处,一方面,是看中了“百郡邸”有大量设施完备的建筑,利于长期据守。另一方面,则是以天下诸郡驻洛阳的官吏为人质。迫使蹇硕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中平六年(189)四月十五日,皇长子刘辩正式登基为帝。然而,此时局势微妙,“西园新军”的指挥权仍牢牢掌握在蹇硕手中,而宦官势力在朝廷中依旧占据上风。基于这样的局势判断,蹇硕做出了一个致命误判——他致函“众宦官”,以大将军何进兄弟把持朝政、图谋清除先帝近侍为由,企图联合宦官集团封锁尚书台,速捕并诛杀何进兄弟及其党羽。
从后续历史轨迹来看,蹇硕的判断并非全然无据。士族因历次“党锢之祸”对宦官深恶痛绝,而何氏外戚亦欲借士族之手铲除宦官以巩固权势。然而,蹇硕选择的时机却极为不当。
汉灵帝驾崩之夜,蹇硕也许应该迅速与宦官集团沟通,或能借助董太后之名与“西园新军”之力,扶持皇次子刘协登基,但蹇硕因长期受宠而自视甚高,忽视了与宦官的合作,导致汉灵帝逝世后的关键两天内,宦官群体被何太后争取,转而支持刘辩。此时,蹇硕再提结盟,已为时太晚,其密信反被宦官转交何进。
孤立无援的蹇硕随即被捕杀。士族阶层复仇心切,力促何进对宦官集团采取极端行动,以夺回权力。然而,何氏内部对此意见不一,尤其是何太后视宦官为家臣,不愿轻易杀戮。
在此背景下,作为士族代言人的袁绍提出,召集四方豪强与武将,形成对洛阳的包围态势,以武力逼迫宦官退让。袁绍尤为信赖外地军队,因此推动何进召董卓入京,并调动其他地方武装进逼洛阳。同时,丁原也被派往河内郡,对宦官财产进行打击,以施压。
至此,何进集团看似胜券在握,却因何进本人突入宦官控制的后宫而功亏一篑,惨遭杀害。何进此举背后的原因,后世难以揣测,但可确定的是,曹操曾预警过外召将领可能带来的风险,然而因其在宦官势力边缘的地位,其言仍被士族领袖如袁绍所轻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2月
2、《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8月1日
3、《资治通鉴》司马光等撰 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6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赵恺)
我就胡诌一下[笑着哭]古代治国,方略应由贤臣制定,具体应由小人实施
若不是出了董卓这个变数,从何进、何苗被杀再到宫中阉宦尽诛,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
一个屠夫,被世家活活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