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长沙,在新墙河打响,一个团逼迫日军一个师团绕路|不屈百年

青史如烟本人 2025-02-03 15:39:49
引言

1941年12月,新墙河畔,寒风凛冽。日军第3师团嚣张来袭,妄图轻松突破,谁知河对岸竟然只有中国第20军一个团在防守。你以为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不,这简直是“蚂蚁对大象”!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支川军硬是靠着土办法和死磕精神,把日军的“王牌军”逼得绕路而行,差点没哭出来。新墙河,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河沟,硬生生让日军吃了个大亏。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团逼退一个师团,咋回事?

要说这一战,得从新墙河的这一片滩涂说起。1941年12月18日,冬风凛冽,长沙的外围防线再次迎来了日军的猛攻。

按理说,三支师团齐齐出动,带着万余兵力的日军,按理该是胜券在握,结果,偏偏碰上了一个不讲道理的中国团——第20军的第4师,杨汉域指挥的这支部队,兵力不多,装备老旧,且士气不算特别高。

但就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却在新墙河的堤坝上,狠狠地把日军的计划给打乱了。

日军的作战计划很简单:用第3师团强攻新墙河,紧接着把中国的防线打穿,直接向长沙进发。

可谁能想到,面对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中国的第20军竟然凭借着狭窄的地形,精心构筑的防线,以及巧妙的游击战术,硬是把日军拖住了!

当时,第20军的指挥官杨汉域,脸上的皱纹已经显得有些沉重,但眼中那股子坚持与决心,却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敬畏。

那天,日军的攻击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炮火猛烈,轰隆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可是,第20军的战士们却仿佛没听到,依旧在雨中顽强抵抗,利用战壕、掩体,甚至是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不放过。

尤其是新墙河那一段,日军本以为可以通过河道迅速突破,却没想到中国军队早已在河滩两侧布下了重兵。眼看着日军的步兵在进攻中频频受阻,甚至连指挥系统都开始乱了阵脚。

从12月18日的冲突开始到21日的前夕,日军完全未能突破新墙河防线,反而开始出现了后勤补给困难,士气开始出现动摇。

根据战后数据,日军的兵力在这一段期间损失了将近两千人,甚至一度出现了弹药不足的状况。

要知道,日军向来是以严密的纪律和强大的火力见长,但这一战,他们居然被一个连不上十个军的人数的中国团给拖住了,实在让人不敢相信。

“王牌军”的滑铁卢,日军绕道的无奈

说起这场战斗,日军可真是脸红心跳,差点没被气得吐血。三支精锐师团,明明该是一步登天的好机会,结果却被中国的第20军给挡了个措手不及。

日军指挥官丰岛房太郎几乎没法理解:怎么回事?兵力明显占优势,怎么这一下就卡住了?不过,关键的时刻,日军开始分裂,攻势渐显疲态。

1941年12月22日,日军终于意识到,凭借常规的正面进攻,根本突破不了新墙河的防线。他们调整战术,决定换个思路,从侧翼包抄。

于是,日军开始调动第6师团和第40师团,试图绕过新墙河直接攻向长沙。而这一举动,恰恰中了中国第20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根据当时的战报显示,第20军的指挥官杨汉域明知日军强攻无望,却没有直接反击,而是故意暴露了一些“薄弱环节”,吸引日军改变方向。就在日军调整进攻路线、分兵绕道之时,第20军趁机撤离了部分防线,安排部队准备迎接日军的新一轮攻击。

此时,杨汉域的一番指挥可以说是“高深莫测”:他早已洞察了日军指挥的每个漏洞,巧妙地利用了敌军“强攻无果”后的不安,做出了完全符合中国军队自身需求的应对。

而日军在绕道而行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战略错误——没有及时补充后勤,导致整个绕道过程中的补给线极其脆弱。

日军以为能通过迂回来一举夺得长沙,却没料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反而把自己的一些部队分散了,原本集中力量就能取得胜利的计划,居然变得支离破碎。

新墙河:流淌着血与火的“东方马其诺”

此战之后,新墙河被誉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可见其在战局中的重要性。新墙河并不是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却因为这场战斗,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象征。

这条河在许多人眼中可能只是岳阳周围的一道自然景观,但在这片土地上,它却见证了无数英勇的战斗和无畏的牺牲。

1941年12月24日,日军再次发动攻击,他们决心以绝对的兵力突破新墙河防线。然而,面对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日军再次遭遇了巨大困难。

经过长时间的炮火轰击,日军第6师团终于在24日傍晚发起了冲击,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正面迎战,而是再次选择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依托已经熟悉的地形,在小规模战斗中一次又一次击退日军进攻。

根据史料记载,日军在这一轮进攻中消耗惨重,仅第6师团一支部队,就在新墙河一带遭遇了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损失接近四分之一。

此时,日军已经无力再度组织大规模的攻势,他们只得决定在经过几轮失败后,暂时放弃突破新墙河,转而选择绕道进攻。

而这个“绕道”正是他们一开始完全不愿意想到的选择,反映了中国军队在此战中的成功策略——通过打击敌人的进攻节奏,迫使其不断调整,最终导致其自身陷入困境。

战后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日军的损失却比预想的严重。新墙河不仅为长沙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更为中国在后续的反攻中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斗,虽然不能说是全胜,但它通过有限的兵力和智慧的战术,成功给日军制造了严重的麻烦,为整个长沙保卫战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撑。

0 阅读:10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