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涨价20%,新生儿数量就能多出130万
这几天看到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学院李志徽教授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烟草价格与生育率推上了风口浪尖。
研究称通过提高香烟价格20%,中国每年可新增130万新生儿。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有人调侃:“生育率低迷的锅,终于甩给烟民了?”
也有人质疑:“这究竟是科学结论呢,还是纸上谈兵?”
这样香烟涨价,真的能提高新生儿出生率吗?
01“吸烟有害健康”是烟盒上最熟悉的标语,除了大家熟知的会导致心血管,还会影响人们的生育能力
每一口烟,都可能扼杀一个尚未诞生的生命,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国外有机构做过一项研究,在1700多名患上不育症的男性中,吸烟男性精子书比不吸烟男性低17.5%其畸形率也明显偏高。
而女性吸烟,则会影响其排卵能力以及卵子的质量,患上不孕症风险也大大增加。
根据李志徽教授团队的研究,中国20-49岁的已婚人群中,主动吸烟导致超过970万例未出生人口,二手烟的影响更甚,导致1085万例胎儿“消失”。
吸烟不仅会降低男性的精子质量,也会降低女性的受孕几率,与此同时还会增加流产、早产以及胎儿畸形的风险。比如说吸烟孕妇的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是普通孕妇的2.3倍。
更可怕的是,“三手烟”,这烟雾的残留物会附着在衣物以及家具上,并且持续地释放毒素,甚至能够潜伏好几个月之久。很多家庭由于长期暴露在三手烟的环境当中,即便孩子已经出生了,依然面临着哮喘、发育迟缓等方面的风险。
当烟雾缭绕,成为家庭日常之时,生命的选择权,早已被悄然地剥夺了。
02李志徽团队提出,提高烟价20%可减少吸烟率,从而“解放”被烟草压制的生育潜力。
这一结论的逻辑链条较为清晰:涨价进而烟民减少,随之健康得以改善,最终生育率得到提升。
从国际经验来看,控烟与生育率的确存在相关性。比如说澳大利亚借助“天价烟草税”,一包烟大约291元人民币,成功地将吸烟率从26%降低到了10%;而在美国,青少年吸烟率随着烟价上涨10%就会减少7%。
但中国烟民,超3亿人,群体颇为庞大,并且香烟消费,呈上升态势。研究团队觉得,若烟价提升,部分经济状况欠佳的烟民,或许会被迫戒烟,而青少年由于价格门槛的存在而减少尝试,长久来看,能够降低整体吸烟率。
不过网友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一包烟涨5元,一年省3600元,够养孩子吗?”
毕竟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动辄数十万元,烟价上涨的“节流”远不足以抵消生育的“开源”压力。
有人说用涨价逼人戒烟,如同用创可贴治疗癌症,治标不治本。
03中国新生儿数量,已连续七年下降,在2023年,出生人口不足800万,而老龄化率,更是突破了20%。
为挽救生育率,各地纷纷推出了生育补贴,(例如在湖北天门,三孩家庭累计能够获得22.5万元的补贴),这个时候,也延长了产假等一系列政策,不过其产生的效果却并不是特别理想,较为有限。
反观韩国,尽管投入了280万亿韩元(约合15万亿人民币)来鼓励生育,不过却因为职场文化十分高压,教育成本高得惊人,生育率便降至了全球最低的0.72。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经济补贴如果无法撼动结构性的压力,生育率仍将会坠入“低生育陷阱”。
补贴可以买来婴儿的哭声,却买不到父母的笑容。
写到最后李志徽团队的研究,撕开了生育率问题的另一面:健康是生育的前提,但绝非唯一条件。
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座大山”:房价、教育和医疗。
当996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的时候,当学区房的价格几乎等同于黄金的价值的时候,当“鸡娃”带来的内卷耗尽了人们的心力的时候,生育不再是一种“本能”而逐渐变成了一种“奢侈”。
这里的“本能”实际上已经被“天性”所代替原本简单自然的生育选择,现在却变得异常艰难,就像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突然出现在眼前,让人望而却步。
提高烟价也许能够降低健康方面的隐患,不过倘若不能够同步地把生育成本降下来,将托育服务予以完善,推动性别方面的平等,那130万新增婴儿的这种愿景最终会如同虚幻的景象一般,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罢了。
生育率并非仅是一道数学层面的题目,而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使年轻人生活得更加轻松愉悦,这样孩子自然而然便会前来叩门。
互动话题: 你认为提高烟价能拯救生育率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早晨金色的阳光
“吸烟”——污染环境,浪费钱财,危害健康,缩短寿命,害人害己,有百害而无一利。一定要戒除吸烟,远离吸烟。 戒烟有诀窍,不是靠硬熬; 视烟为毒药,此念最重要! 若是不动脑,心瘾除不了; 抽烟当享受,到老戒不掉。 自己的思想——时时输入“烟是毒药、抽烟后身体难受”的意念、想法,并同步控制尽量不抽烟,坚持21天以上,并形成习惯,必大获功效!这是戒断烟瘾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经多人验证,己戒断烟瘾。
陈放羊 回复 04-03 11:17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