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废除汉字已有79年,连对联也改用字母,有个汉字却始终未抹掉

司空知山海 2024-05-30 10:24:4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汉字作为越南使用的第一种文字,对国家的治理、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13世纪初,越南在汉字的滋养下创造了喃字,与此同时,传教活动催生出国语字,压缩了汉字的生存空间。

随着民族独立进程的深化,以及帝王与儒士等汉字拥护者的影响力衰微,汉字最终被废除。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一个汉字,深深镌刻在越南的民族记忆中,成为越南人民情感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越南春节

越南与我国地缘相邻,山水相依,又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

因此,越南在文化、文学、民俗等多个方面都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烙印。

最为直观的就是越南的一些民间风俗与节日庆典,都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渊源。

比如说越南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不仅时间与我国一致,庆祝春节的习俗甚至其中承载的情感,都和中国人民是一样的。

越南有一句民谣,翻译成中文是: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

这是越南人过春节时要准备的“年货”,由此可见,越南也有贴春联的习俗。

起初,汉字书写的春联是春节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越南的传统习俗之中。

但随越南语言文字的本土化进程,春联逐渐减少了汉字的使用,转而采用越南语书写。

自越南废除汉字后,会用毛笔写汉字、擅长书法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因此每逢春节临近,越南大街小巷就会出现很多专门代写春联的“图翁”。

这些“图翁”大多都是老年人,而年轻一代基本只会些罗马拼音的书法春联。

这种春联虽然以罗马拼音代替了汉字,却依然保留了汉字书法的美学特征。

每个拼音词汇被规整地安排在一个个方块内,自上而下,有序排列。

不仅如此,越南也有新春“求字”的传统。

比如说每逢春节前夕,河内文庙都会举办书法展。

书法家们沿街设立摊位,挥毫泼墨;老老少少欣然而往,前去求字。

越南对于新春求字的场景,有这样一段描述:

“每逢桃花开,总见老学研,闹市人群间,磨墨摆红纸。众人聘代笔,异口赞才华,挥毫巧泼墨,如舞凤飞龙。”

墨香四溢的毛笔,在红纸上勾勒出一个个寓意美好的汉字,承载着家家户户对未来一年幸福安康、美好顺利的期许。

而中国老百姓过春节时最喜欢贴的“福”字,亦是越南民众的挚爱。

这个简洁却寓意深远的汉字,是中越两国共有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福气满满、吉祥如意。

自1945年越南彻底废除汉字到如今,已经有79年了。

即使是在春联都改用罗马拼音的今天,越南人依旧会在春节时,贴上汉字书写的“福”字。

这是无法从越南的文化中抹去,亦是越南人民不愿意割舍的。

虽然越南已经发展出了使用罗马字母的书写系统——国语字,但汉字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义,却是国语字无法比拟的。

因此对于很多越南人来说,如果“福”字也用罗马字来书写,就缺少了那份美好的寓意与情感。

越南人使用汉字,已有两千多年了。

汉字中凝结着越南的历史与情感,这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既然如此,越南又为何会在1945年时彻底废除汉字呢?

汉字独尊

东亚各国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汉字成为了他们共通的文化密码。

借由汉字的力量,各民族探索着用书面形式来表达本土语言。

于是,“汉字文化圈”应运而生,越南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征服南越后,在今越南北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交趾郡的核心,就扎根在今天河内周边,汉字也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传播的。

当时,儒家思想的精髓,包括服饰礼仪、婚丧习俗及忠孝道德观等,汇聚成了一股华夏文化的春风。

因此可以说,汉语在交趾的传播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移植,而是作为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出现的。

交趾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儒家化,构建起了一套有序的伦理体系。

这一过程,当然伴随着大量汉文典籍的涌入,汉字便日益成为日常书面沟通的首选。

在当时越南的官方文件里,汉字是唯一的主角。

从帝王诏书到法律条文,又或是历史档案,无一不是使用汉字。

公元968年,丁部领一举创立了“大瞿越”国,这是越南从中国独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新独立的越南封建王朝,迫切地需要汉字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丁朝时代,越南在货币铸造上巧妙借鉴了中原的智慧,采用了外圆内方的经典样式。

首枚面世的“太平兴宝”铜币上,正面刻“太平兴宝”四字,反面则独留一“丁”字。

他们对中国政体与文化的模仿不遗余力,汉字在越南的流传,也因此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拥抱,其影响力愈发根深蒂固。

汉字的广泛传播,在越南的土地上也掀起了教育的新浪潮,促进了士人阶级的发展。

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这一群体因学习汉字、掌握文化知识,进而成为了社会中的领导者。

公元1070年8月,李圣宗颁布御旨,“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皇太子临学焉”。

此令一下,尊崇孔孟、弘扬儒学蔚然成风,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汉字与儒家思想因此更加坚不可摧,在越南的地位也愈发显赫。

公元1075年,李仁宗开创科举制度,次年又设立了国子监。

由此,精通汉语汉字不再仅仅是学问上的追求,而是成为了踏入官场、跻身社会上层的必备能力。

汉字教育亦随之成为一种特权,专属于那些有望步入国家管理阶层的社会精英。

而一旦走上了仕途,汉字就是官员们日常行政、制定政策的重要工具。

这样的闭环系统,使得汉字在越南社会结构与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创造喃字

可以说,汉字在越南的地位一直稳如磐石,直至13世纪的喃字的出现。

“喃字”的具体创制年代,至今仍没有史料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可以明确的是,在13世纪以前,一些越南的学者就已经开始着手文字创新。

他们直接挪用汉字,或是借用汉字的构成部件,依据中国古代“六书”中的假借、会意、形声等法则,初步打造了这个专属于越南的文字。

及至13世纪,喃字经历了体系化发展,不仅推广范围扩大,更是在文学创作领域崭露头角。

胡季犛的《无逸篇》,阮廌的《国音诗集》,黎圣宗的《十诫孤魂国语文》等,均是使用喃字书写创作的。

但即便如此,这时的汉字依然是官方文字,居于主导地位。

无论是诏书、法律、钱币还是科举,仍然继续使用汉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喃字一直停留在民间层面呢?

喃字,从目的来说,就是为了书写一部分越语特有词汇而发明的。

它并不是一种完备的文字,而是作为汉字的补充出现的。

先得汉字之钥,方能解喃字之门,掌握汉字是学习喃字的必要前提。

从这一点来看,喃字注定处于辅助地位,且推广之路艰难。

毕竟,光是学习汉字,就已经非常耗时费力了。

而喃字本身的问题也很多。

发音朦胧、字形混乱、笔画冗杂,这些缺陷都使得学习门槛变高。

因此,晦涩的喃字最终也没能走出象牙塔,只能在文人墨客中流传使用。

而越南的许多儒士、精英阶层,对喃字的体系完整度和精准度有着清醒的认识。

当时的中国,无论在生产力还是文化方面,皆显著领先于越南,是越南仰望并效仿的对象。

科举考试使用汉字,依附于科举的儒生、士大夫,自然是汉字和汉文化的坚定支持者。

越南的佛教信仰由中国引入,佛经典籍皆以汉字记载,故而佛教信仰者同样鼎力支持汉字的使用。

采用汉字系统,全盘吸纳中华文化,这是越南精英群体的核心共识。

在他们看来,汉字是正统,喃字则是“土字”“俗字”,难登大雅之堂。

由此可见,即使这时的喃字已经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与汉字之间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废除汉字

16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了越南。

为了跨越语言障碍、传播教义,这些远道而来的使者运用熟悉的拉丁字母,像拼音一样将越南语记录下来。

起初,不同的传教士使用的拼写规则各异,但经过不断的交流和完善,一种相对统一的拉丁化越南文字逐渐成形。

到了17世纪上半叶,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的传教士,就利用这种新兴文字来著书。

除了撰写宗教教义外,还编纂了《越葡词典》等基本的双语工具书。

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在1651年出版了第一部正式的《越葡拉丁词典》,标志着拉丁化越南文字体系的初步成熟。

因此,从17世纪到19世纪,越南的喃字、汉字,以及拉丁化的国语字共存。

尽管在这一时期汉字依旧保持着官方文字的地位,但其使用场景和影响力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另外两种文字的挤压。

当时,历经数百年积淀的喃字已臻成熟之境,尤其是文学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众多高质量的喃字文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相比之下,国语字的起步较为局限,初时仅限于天主教传教活动及其信徒间流通。

且面临朝廷禁教政策的阻挠,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社会排斥。

然而,凭借其言文一致、易于学习与记忆的天然优势,国语字一直在民间传播,甚至赢得了部分新兴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推广。

1878年,南圻总督颁布了一项革新指令:

规定自1882年1月1日起,政府公文将一律采用国语字书写,公共告示亦不例外。

此外,进入政府工作的门槛也随之调整。

从前汉字是入仕的必需技能,如今唯有掌握国语字,才能获得入职政府机构的资格。

此举不仅标示着国语字正式登上了官方舞台的中心,也加速了其在整个社会的普及与推广。

1884年,《顺化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越南彻底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在殖民阴影下,寻求民族独立和自由成为了越南人民最为迫切的使命。

新旧精英群体前赴后继,屡次发起抗争,企图摆脱枷锁,却遗憾地遭遇挫败。

这些接踵而至的失败给越南的精英阶层带来了强烈震撼,迫使他们深入反思国家为何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恰逢此时,“汉字落后论”在越南思想界盛行,认为传统汉字及其承载的汉文化是制约现代化、导致国家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论调与越南精英们的痛苦反思相碰撞,促使他们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长久以来被视为文化根基的汉字体系,认为汉字是妨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1930年,越南共产党意识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此洞察之下,他们发现了国语字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迅速普及革命理念方面的巨大潜力。

国语字简单易学的特性,极大促进了识字率的提升,使得革命思想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影响力减弱,包括越南在内的多个东亚国家,都渴望在文化上与以往的汉文化影响有所区分。

朝鲜和越南等国尤为显著,他们急切寻求一种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特性的文字,以实现文化身份的独立。

而国语字凭借其与民族语言的高度匹配性及简便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越南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首选。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站在河内巴亭广场的聚光灯下,向世界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他手中那份以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成为了越南新时代的开场白。

数日后,胡志明又签发了关于“普及教育”的关键政令,创立了平民教育署,将国语字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法定文字。

至此,越南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被废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张潇潇.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与嬗变[J].史学月刊,2018(07):127-130.

[2]阮氏荷(NGUY(?)N TH(?) H(?)). 中越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对比及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20.

0 阅读:280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