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两军交战,战机稍纵即逝,形势瞬息万变。在战场上,无论处于怎样的被动局面,都不能以固定的思维来看待战局。只要在合适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就能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化。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这是毛泽东的著作《矛盾论》的核心观点,他也经常将这一思想运用在战场上。
在朝鲜战争中,就有这么一场战役,毛泽东巧妙运用“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论断,帮助志愿军化险为夷,击退了美国侵略者,保住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
一、美军狡猾布阵,志愿军落入陷阱
在朝鲜战争之初,以美国所主导的联合国军是由著名的军事家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冒险者,打仗非常激进。当初他率领美军从仁川海岸冒险登陆,从而拦腰截断朝鲜人民军,改变了朝鲜战局。在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压力时,又叫嚣着要使用核武器。然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他只不过是个纸老虎,不可能是彭德怀总司令的对手。
在被志愿军一路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之后,他已经无力再掌控朝鲜的局势,杜鲁门见此机会将其撤换,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指挥。
李奇微确实是个令人头痛的家伙,他的作战风格与麦克阿瑟完全不同,非常擅长利用美军军事装备先进的优势,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战术。他所发明的“磁性战术”、发动的“绞杀战”都给志愿军将士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在第五次战役开始时,李奇微通过对志愿军作战规律的分析发现,志愿军每一次作战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星期。这一简单的细节,让李奇微马上得出了我军缺粮的结论。他认为志愿军在作战状态下,所携带的粮草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只要他们引诱志愿军孤军深入,就能将志愿军的战线拉长,然后利用高机动化的坦克、战车将志愿军包围,待粮尽时发动进攻,就可以一举得胜。
李奇微的这一诡计不可谓不恶毒,但也必须佩服他的军事才能。战役开始没多久,联合国军就按照李奇微的指示,佯装败退。志愿军战士很快落入到他的圈套之中,部队乘胜追击,不断向敌军的腹地深入。
当时的人民志愿军气势如虹,似乎胜利就在眼前,就连朝鲜和苏联方面也已经准备好迎接朝鲜全面统一的战果了,但是经验丰富的彭德怀立刻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彭德怀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个圈套。如今的战果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预期,联合国军如此大规模地溃退,却没有太大的伤亡,而且相比于之前也表现得井然有序,事出反常必有妖!
警惕的彭德怀立刻下达了“停止追击,原地休整”的命令,但是为时已晚,李奇微的战略目的已经达成,联合国军已经形成合围,并且在志愿军进行休整的时候发起了总攻!
二、志愿军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发来电报
联合国军这次几乎是倾巢而出,将足足十五万的兵力摆上了战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胃口也很大。志愿军第十二军、二十七军、六十八军一八零师共十万人被重重包围,李奇微就是要把这十万志愿军全部吃掉。
借助着装备上的巨大优势,联合国军以坦克开道,向志愿军的纵深迅速突入近四十公里,在志愿军还没反应过来时已经将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拦腰截断!而王近山的第三兵团左翼也因为联合国军的穿插,与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右翼失去了联系!
志愿军的状况急转直下,联合国军这种战术是要把志愿军切割成一块一块,分而灭之。
此时的彭德怀着急地在指挥所里来回踱步,如果这十万大军全部损失,将会是志愿军难以接受的惨痛失败,这不光是会改变整个朝鲜战局,更会危及祖国的边境!毛泽东毅然出兵朝鲜就是为了将战火阻拦在国门之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十万老兵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多拖一秒钟,志愿军将士们就多一秒钟的危险。彭德怀将大家召集起来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但是会议上大家却都安静得很。面对这样的危局,大家都没了主意,彭德怀不断地研究作战地图,始终得不出好的结论。
情况紧急,只能发报给中央请求帮助。
电报从朝鲜战场发到北京,彭德怀在电报中详细汇报了朝鲜战场上的情况。刚刚还在与周恩来商讨后勤问题的毛泽东立即就结束了手头上的工作,回到书房,开始研究起作战地图。
紧张的气氛从彭德怀的指挥所蔓延到毛泽东的书房,十万大军的生命就系在了二人的手上。终于,在令人窒息的两个小时之后,彭德怀收到了从北京发来的电报。
电报内容简明扼要:一、放弃大规模救援;二、以攻代守,被围军队配合主力进行反穿插,实现反包围!
“放弃救援,以攻代守”,毛泽东的这八个字真乃金玉良言,令彭德怀立刻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彭德怀立刻部署反穿插行动。东中西三线的军队迅速被调动起来,积极与敌接触,主动寻求战机。被包围的被动局面立刻被打破,我军与敌军不断地交替进行着包围与反包围,穿插与反穿插,最终成功突围。
虽然志愿军突围成功,但是此时的战士们已经弹尽粮绝,精疲力尽,于是彭德怀决定主力转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休整。
李奇微见此情形,当然不甘心自己精心策划的计谋付之东流,于是命令联合国军全线追击,于5月27日进占汶山、永平、华川、富坪里、麟蹄一线后,继续向铁原、金化、杨口方向进攻,并将涟川、铁原作为主要进攻方向。
彭德怀为了能拖住联合国军追击的步伐,令第六十三军在涟川、铁原间组织防御,并且坚决阻止联合国军沿公路向纵深推进。
6月1日起,美军第一军以四个师兵力向第六十三军阵地发动了凶恶的进攻。其中在第一八七师防御正面,美军两个师轮番进攻。涟川山口的战斗最为激烈,美军进攻第一天即投入五个营的兵力。
为了能给志愿军主力部队的撤退争取时间,志愿军第五六一团第三营坚守在涟川山口阵地整整四天三夜,抗住了美军十余次进攻,美军伤亡1300余人。
在第一八九师防御正面,美军每天以三至四个团的兵力发动进攻,6月3日又将美军第二十五师投入战斗。
在美军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炮火下,第一八九师死死守住阵地,以鲜血与生命挫败了美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双方从6月1日一直激战到6月10日,第六十三军的防御阵地虽然千疮百孔,但是美军依然未能突破我军的防御。
最终,志愿军主力成功撤退到目的地,第六十三军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击毙击伤美军共1.5万人!
但是,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第六十三军回来时仅存不到一万人,这便是著名的“铁原阻击战”。
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朝鲜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双方呈现出僵持的态势,为签署停战协议奠定了基础。
三、这场战役是毛泽东的《矛盾论》在战场上的完美体现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矛盾论》中曾说:“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 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在这场包围与反包围、穿插与反穿插的战斗中,战争双方的统一性被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断地向反方向转变。
进攻与防守,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选择,如何转换,如何创造条件,则需要统帅对整个战局高度的理解与认知。只要对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位,就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创造出合适的条件,从而将攻守态势转变。而正是得益于毛泽东这高超的军事才能,最终令志愿军将士成功实现了转化,成功突围。
这一次化险为夷将毛泽东的战略指挥才能体现地淋漓尽致,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果说彭德怀是朝鲜战场上的实施者,那么毛泽东则是幕后真正的谋划者。
美国人本以为能将志愿军一网打尽,但是毛泽东运用中国式的军事智慧将他们的精心策划彻底粉碎!这种智慧也不仅仅是表现在军事上,也表现在外交上,经济上,以及国际博弈上。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中国式的智慧也在越来越多地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