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12日,毛泽东同李敏在中南海瀛台
毛泽东对自己的女儿李敏管教得非常严格,但是任何事情他都会尊重女儿的意见,从不强加于她。每次交给她事情都会跟她讲明道理,让她自己去权衡利弊,让她能够自主地选择。一旦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后,即使那个选择与父亲的想法相悖,毛泽东还是会尊重她的决定,绝不以家长的身份强迫她。
虽然父女两人在身份上是长辈与后辈的关系,但是在李敏的心中,父亲就是她的好朋友;而在毛泽东的眼里,他的女儿也是一个小大人。在有的时候,他也希望女儿可以为他分忧解难,助他一臂之力。
在李敏刚刚高中毕业的时候,毛泽东就不只一次地向她提出来,让她帮助自己来管理这个家。让才高中毕业的女儿来管理家族,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冲动的决定,但是这其实是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出来的。
在此之前,毛泽东就两次嘱托李敏代他照顾家里的亲人。一次是托她照顾毛岸青,另一次是在贺子珍重病时,托她照顾好自己的母亲。
虽然当时李敏的年龄尚小,但是她还是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她不光答应了父亲的请求,还尽她的全力去做。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并不是由一个人的年龄所决定的,而是要看这个人的决心以及付出的努力。李敏在照顾家人的过程中,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她试图去做到最好,将她的每一点精力都付出给了家庭。
这一切,毛泽东都看在了眼里,他对女儿的尽责尽力非常满意,因此对她很放心,也很信任。所以,在合适的时候,毛泽东又一次对李敏说道:“娇娃,你来帮助爸爸管理这个家好吗?”
李敏对于父亲的请求,非常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水平低,刚刚是个高中毕业生,就凭这点水平和我的能力,是管不好这个家的。”
“你的水平比我当年帮爷爷理账时的小学水平要高嘛!实践也是学习嘛。”毛泽东又说道。
“我水平低,也就是过去小学四年级的程度。我真没有能力来担起这副担子。我想……”
“你想什么事?”还没有等李敏说完,毛泽东就接过她的话问道。
“我想高中毕业之后,继续升学……”
“噢!想得对,想得对……”毛泽东听到女儿这番话之后有一点失望,他像是在跟女儿说话,又像是在自言自言,“想得对,想得对……”毛泽东反复念叨着,走开了。
自从那次谈话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向李敏提出管理家族的事情。很显然,这位父亲已经完全明白了女儿的心思,也非常尊重女儿的选择。
在准备升学考试的时候,毛泽东比往常更加关心李敏的身体。他总是对女儿说:“莫要太紧张了”,也经常在她学习的时候跟她说:“要劳逸结合,劳逸结合……不可以为了升学把身体搞垮了……”
虽然毛泽东很担忧女儿的身体,但是他还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李敏的升学,经常关心她的学习情况,最终在父亲的鼓励和努力的复习下,李敏成功考上了大学。但是,升上大学以后,李敏的身体逐渐吃不消繁重的学业,因此总是感觉到非常苦恼。
毛泽东知道了,就多次嘱咐女儿要好好照顾身体,还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莫要搞坏身体,保养第一,休学一年也未尝不可。”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既是国家的领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女儿学业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向她伸出了自己温暖的手,向她敞开了宽大的胸怀,给她力量,给她鼓励,帮助她渡过难关。
当多年以后,李敏再次回忆起曾经的这段往事,她不止一次落下令人动容的泪水。她说自己对不起父亲,因为之后发生的事情令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
她说:“当初,如果我答应了爸爸的要求,帮助爸爸管理这个家,也许会减少爸爸的精神负担,也许会使爸爸少些忧愁,多点欢乐,也许会使爸爸能够更健康……如果我接了这个重担,也许我会给压趴下,但是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些事……”
但是这些都是假设,历史并不会按照人们心中的设想而走,再多事后的设想,再多事后的也许,也都是徒劳,也不可能重现曾经的生活了。
在所有人的眼里“中华第一家”的一切都是很好办的,都是很轻松的,但是没有人会想到里面的难处,其中有太多的压力与痛苦。
李敏作为女儿对父亲的亏欠和遗憾,也成为了她自己一生的遗憾,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从爸爸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爸爸的却太少太少……”
参考资料: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