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第一个昭通人望帝杜宇和古代典籍中的望帝杜宇形象

云南风云梦幻 2025-04-09 12:01:19
正史中第一个昭通人望帝杜宇和古代典籍中的杜宇形象

夏吟

《蜀王本纪》(西汉杨雄)载:“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后徙治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曰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载:“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梁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

《华阳国志》记载,(杜宇)自以为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太平寰宇记》记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尽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

《说文·佳部》记载,蜀王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规鸟,故蜀人闻子规鸣,皆起曰,是望帝也。

古老的朱提,乌蒙磅礴,金江澎湃,每到春天,杜鹃花开遍滇东北的壮丽群山,布谷鸟招呼着农人播种耕田。杜鹃啼血声声连,杜鹃花红山山映,那是望帝和梁利不死的春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二千多年前的杜宇和梁利来,想到杜宇和梁利的发祥地就是脚下的朱提,想到杜宇和梁利那忠贞不渝生死相随的爱情开始于朱提结局于朱提。杜宇和梁利那诗一般的人生,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勤政爱民的精神,已经铭刻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渗透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中。

自古以来,都有不少文人在诗文中追念杜宇和梁利:

诗仙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诗圣杜甫有“古时杜宇称望帝,魂化杜鹃何为细”“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甚凄切,杜鹃啼血”的千古佳句。

宋柳永有“听杜鹃声声,劝人不如归去”的咏叹,最著名的句子还有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觅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南宋高翥的“泪血染成红杜鹃”,用啼哭声如杜鹃啼叫口流鲜血,来渲染清明祭扫时的悲苦场面。

清代钱谦益“枝头杜宇昔为君”,则表达了亡国之恨。宋“杜鹃啼处几家村”抒发了怀国忧民的情绪。

朱淑真的词中有“而今杨花已尽,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的词,也让人感受到了情人之间的离愁别恨。

曹雪芹假黛玉之手在《桃花行》里有这样的一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把女子的惜春之情写得如此美丽而凄清。这些名家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充满了文人对杜宇和梁利的怀念和崇敬。

现代林伯渠的“千山遍洒杜鹃血”诗句,将杜鹃血比喻为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鲜血。

杜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郭沫若说:“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是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

杜鹃鸟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杜鹃已经成为了大爱、大情、自由、和平和勤劳的象征。关于望帝杜宇的诸多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关于杜鹃的象征意向也影响到了日本、韩国等东方各国。

0 阅读:0
云南风云梦幻

云南风云梦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