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不闻金—齐、鲁、吴三国小演义|左传拾趣

时拾史事 2020-09-03 23:45:34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桃之夭夭

1、大欺小

鲁哀公时,中国已步入春秋末期。晋、楚实力消减,只能自保。吴、越相争正处于胶着,而秦国则在黄河以西埋头发展,暂时无暇东顾。中原大地事实上处于盟主缺位状态,诸侯国各自为战,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混乱局面复现。

鲁国虽是中小诸侯,也开始欺负比它更小的邾国,时不时打人家一下,顺便抢点土地什么的。前488年,鲁国大夫季康子率军伐邾,攻入邾国都城,将邾隐公掳回鲁国囚禁。邾国原本长期附庸于鲁国,此时受欺于鲁,邾大夫茅夷鸿于是带了五匹帛和四张熟牛皮跑去吴国求助。从邾大夫所带的礼物来看,邾国的实力实在也小得可以了。次年春末,吴国答应邾大夫的请求,出兵讨伐鲁国,双方打了个平手。吴国主动提出停战并开出条件,鲁国自知无法相与抗衡,只好与吴国签了城下之盟。鲁国失了些面子,吴国基本达到教训鲁国的目的,事情就此了结,吴国退兵。

2、绿帽子

当年五月,吴军刚走,齐国部队又开进鲁国。起因有二:一是几年前齐悼公还是公子阳生的时候流亡在鲁国,鲁大夫季康子那时将自己的妹妹季姬许嫁给他。不久公子阳生在齐国陈氏家族的支持下归国继位,成为新任齐侯。他派人去鲁国迎接妻子,不料季姬却与自己的同族叔叔通奸,季康子不敢将妹子送往齐国。齐侯戴了绿帽子,自然非常恼怒。二是鲁国伐邾,齐国不愿旁观,也想插手诸侯事务,借打击鲁国扶持邾国来树立自己权威。

齐悼公出兵鲁国时顺带向刚刚撤兵的吴国发出了邀请,希望双方联手教训鲁国。不过还没等吴国表态,齐、鲁双方就达成了和解,鲁国将囚禁的邾隐公放回邾国,又忙不迭把季姬送到齐国。季姬到齐国之后深受宠爱,齐悼公丝毫不介意头上那顶绿帽子。

次年春天,齐侯派大夫公孟绰出使吴国,告诉吴王夫差说事情已搞定,吴国不用出兵了。吴王夫差显然不是个任人摆布的主,他说:“寡人当时已经领受齐侯之命,现在你们又改变主意,寡人无所适从,改日将亲自上门讨教于齐侯。”夫差这番话的意思是要登门问罪,这就为来年吴国伐齐埋下了伏笔。

3、鄎之战

前486年冬,吴王夫差派大夫前往鲁国,要求鲁国派兵协助吴国一起攻打齐国。这种看似出乎意料、随时转换立场的做法,其实是春秋政治的常态。当吴国强大之后,欲图霸中原,首先必须逼迫周边中小诸侯臣服。它对鲁国就是这样做的:夫差曾经要求鲁国按朝贡天子的规格向自己献以百牢之礼,鲁国没有办法只能从命;吴国出兵打仗,规定鲁国必须派出八百乘的军队随从作战,鲁国也只能照办。如此等等,都是盟主和诸侯之间权力与义务的体现。当然,吴王要鲁国献以百牢之礼,实属僭越,赤裸裸地将自己等同于周王了。

前485年春,邾隐公因在国内待不下去又跑到鲁国避难,由于他是齐国外甥,所以没住几天又从鲁国跑去了齐国。与此同时,吴、鲁、邾三国组成联军向齐国发起讨伐,进入齐国南部边境,驻师于鄎地。此时齐国发生内乱,上台仅四年的齐悼公被杀。齐国派使者将情况通报给吴军,吴王夫差原本计划亲自上门向齐悼公讨教切磋,没想到对方却死了,于是在帐篷外面大哭了三天以示悲伤。此时吴国大夫徐承另率水师部队在沿海登陆,被齐国击败,吴国于是退兵,春季作战遂不了了之。

4、郊之战

转眼到了次年春天,齐国大夫国书、高无丕率军攻打鲁国,以报复鲁国年前参与吴国讨伐齐国的鄎之战。鲁国政权及实力此时全由“三桓”家族所掌握,季氏独占其半。当齐国大军压境,季孙(季康子)向他的家宰(家臣之长)冉求(孔子弟子)征求对策意见。冉求说:“季氏守国,孟孙氏和叔孙氏外出抵御。”季孙说:“那两家不会同意。”冉求说:“那就让他们不必远出,在近郊抗敌。”季孙把这意见告诉那两家,但孟孙和叔孙不肯。冉求说:“既然如此,那就请国君坐镇国都,季氏一家出兵,背城而战。这样还不愿意参战的话就算不上鲁国人了。就兵力而言,鲁国的战车要多于齐国此次派来的战车,就算只以季氏的战车出战也多于对方,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孟孙氏和叔孙氏不愿意参战就算了,反正政权总还在季氏手中。国政既集于您一身,事到临头而不战,将成为您的耻辱,日后将无法并列于诸侯。”季孙于是听从冉求的意见单独出战,孟孙氏和叔孙氏脸上挂不住,也只好磨磨蹭蹭派出人马。

主要诸侯国家当中鲁国算是较为弱小的,整个春秋期间都没独立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争,通常只是派兵追随晋国和齐国出战,再就是拿周边小微国家练练手出出气而已。这回单独与强大的齐国对战,“三桓”顾虑重重也是自然。

当齐军自稷曲打过来时,壕沟这边的鲁军谁都不愿主动出击,都只静静观望。无奈之下,冉求三发号令,然后带领自己自己的三百亲兵越过壕沟率先冲了出去。这样,鲁国其他部队才跟在后面往前冲。

春秋时的战斗往往简单明了,如果一方发起冲击,另一方抵挡不了,队形一散就差不多可以宣布Game over! 这一战的情况便是如此,冉求的部队事先做了准备,他们以长矛为主要进攻武器,所以这几百号人很快突入齐军内部并砍下八十颗对方甲士的脑袋,齐军顿时乱作一团,有人开始奔走逃跑,齐军因此队形不整。

战斗的结果当然是鲁国赢了,《左传》为此不惜笔墨,记下了许多琐碎情节,算是为鲁国所取得的少有战绩好好宣扬了一番。

5、艾陵之战

齐鲁近郊之战过后,鲁国立即加入吴国战队,于当年五月随同由夫差亲自率领的吴军一道入侵齐国。

面对强敌,齐国虽完全没有信心,但又表现得同仇敌忾、斗志昂扬。陈僖子(即陈乞,陈氏家族宗主)对他弟弟陈书说:“你如果能够战死疆场,我则一定能够得志。”意思是如果弟弟战死,那陈氏家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大夫宗子阳与闾丘明二人相互勉励,大夫公孙夏预言说:“此二人必死。”战斗将要开始,公孙夏命令他的下属一起高歌《虞殡》,以一曲挽歌来表达战士必死的决心。大夫陈子行则让他的士兵人人口中含上一块玉石,古时只有死人下葬时才口中含玉,陈子行以此表示必死决心。大夫公孙挥为了激励士兵,下令说:“吴人头发短,你们都带上长绳,以便于捆绑敌人尸首。”吴国地处东南,一贯保有“断发纹身”的野蛮民族特征,公孙挥因有此说。大夫东郭书说:“三战必死,我如今三战矣,将死于此。”意思屡上战场者早晚战死,自己已多次出征上阵,这回终难免一死。陈乞的弟弟陈书则说:“此次出征,我只听见鼓声,听不见鸣金之声了。”(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古时作战击鼓而进,鸣金而退,陈书这番话的意思是自己有进无退,同样表达必死决心。

五月二十七日,双方战于艾陵。尽管齐军都抱了必死之心,但双方实力对比摆在那里,结果仍如他们自己所料,齐国大败。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人均战死,尸首被吴军所获。此外,吴军还缴获对方战车八百乘,割取敌军甲士首级三千。因为鲁国出兵相助,吴王觉得有面子,就将这些战利品都送给了鲁国。(不然,千里迢迢带回吴国?)

上一篇:何患无君——吕氏齐国的最后时光 | 左传拾趣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