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往事9:第一次元嘉北伐

时拾史事 2020-08-19 20:40:55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南北朝小传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书接上文:元嘉往事8:南方嘴炮与北方喷子

嘴炮打完,双方就开始正式操练起来了,元嘉七年(430年),刘宋正式进军河南,战争打响。打仗除了国力比拼之外,打的就是将领。

宋朝曾经有过很多的名将,他们跟随过刘裕京口建义、平定江南、北伐中原,但历经卢循之乱(何无忌战死)、关中之乱(王镇恶被害,朱龄石、朱超石战死关中),以及自然凋零(沈林子、檀韶等),到了刘义隆北伐的时候,名将已经是硕果仅存了。

一、主帅何人?

在为数不多的将领中,最亮眼的一定是征南大将军——檀道济,他是刘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本人从平定桓玄之乱时就追随刘裕,几十年下来战功卓著,因而刘裕死前任命其为辅政大臣,可见他是极其有能力的,能够出将入相。

以上是檀道济的优点,但他本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刘义隆不信任他,毕竟他曾经站错过队,虽然后来反水了,但刘义隆心里还是很膈应的,要是任命他为主帅,全权负责前线军事。刘义隆不怀疑檀道济的军事能力,但怕他走刘裕当年的老路,打赢仗之后回来架空自己,所以檀道济可以用,但不能重用。

因此主帅的重担就落到了到彦之肩上,到彦之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刘裕的同乡(籍贯为彭城),早年跟随刘裕讨伐孙恩起家,此后大小数十战,多年下来也是战功赫赫。更为难得的是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委任刘义隆为荆州刺史时,考虑其年幼,怕不能服众,因而挑选了一批文臣武将去辅导他,文臣以王华兄弟为首,而武将以到彦之为尊,到彦之为使持节、南蛮校尉,掌管荆州的军政要务。就这样在荆州,到彦之陪伴了刘义隆6年之久,刘义隆登基后,到彦之也一同去了建康。

刘义隆初到建康,步步惊心,而到彦之作为其潜邸旧臣,是刘义隆可以依靠、信赖、重用的对象。当时傅亮等人曾想将到彦之外放,以削弱刘义隆的力量。但在刘义隆的坚持下,到彦之不仅留了下来,还出任中领军一职,专门掌管皇帝的卫队,可以说刘义隆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其自然是刘义隆的嫡系,北伐主帅非他莫属。

二、势如破竹?

元嘉七年(430年)3月,刘义隆任命到彦之为主帅,王仲德、竺灵秀(二人皆为刘裕时期的老将)为副将,率领精兵五万,自清水(今济水)进入黄河,溯流西进,同时除了主力之外,还设置了几路偏师,多路进攻。

而选择3月进军,也是有深意的,你是南方水网密布,因而相比于平坦的北方,南方的水师更为发达,因而要想提高北伐的胜率就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北方虽然也有河流,但其水量充沛度完全不能与南方相比,尤其是秋冬季节,北方的河流便进入了枯水期,水位下降,更有甚者河面会结冰,不再利于南方的大战舰、楼船进军。

而3月则不一样,此时北方刚刚开春,河水流量充足,加上随之而来的夏天丰水期更利于南方大规模用兵。总的来说春天出兵,可以使得南方至少有半年的作战优势时期,因而是南方北伐的首选日期。桓温当年三次北伐,皆在二到四月之间进军;刘裕攻灭南燕,也选择的是四月进兵。所以刘义隆北伐日期的选择是沿袭了前辈们的经验,大体是正确的。

但刘宋上下没有料到天气的变化,那一年北方大旱,水位下降的厉害,南方的战船经常在河道里搁浅,有时甚至不得不以人力拉纤,因此到彦之沿水路率军北上走的很慢,有多慢呢,一天才走十里路,当年刘裕北伐后秦,八月出兵,十月就已经占据洛阳了,用时不过一个多月。而这边到彦之慢吞吞地行军三个月,才进入黄河水道,以这个速度要想拿下河南,还得好一段时间呢。

看到到彦之速度这么慢,拓跋焘决定帮他一把,他履行先前对刘义隆的承诺,将河南地区的守将、兵丁尽数撤往河北。本来到彦之是准备到河南打一场硬战的,这下子直接变成接收大队了,河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接连不战而降,六月的时候到彦之刚进入黄河,七月宋军就已经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了洛阳、虎牢关、滑台等多处重镇,至此河南全境重新回到刘宋手中。

轻而易举便拿下河南全境,宋朝全军上下都兴高采烈,别看路上耽搁时间长了,但皇帝交代的任务总算完成了。只有王仲德一人表示忧虑,王仲德生在北方,他的父祖都曾在前秦为官,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经过一番辗转王仲德本人出仕翟魏,后来才南下归顺了刘裕。翟魏政权割据在河南,所以王仲德对河南的情况很是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刘义隆任用他为副将的原因。王仲德深知北魏的主动撤退是有阴谋的,他劝告到彦之及其他将领,说道"诸位将军都是在南方长大,不了解北方的情况,尽管魏军现在撤走了,但这不过是战略撤退,一旦等到冬天黄河结冰,他们还会杀回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宋书·王仲德传》:元嘉七年,与到彦之北伐,大破虏军。诸军进屯灵昌津。司、兖既定,三军咸喜,仲德独有忧色,曰:"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能为三军之忧!"

不过他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纳。

三、拓跋焘的用兵之道

之前通过拓跋焘追击柔然、攻克统万,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极具军事眼光的皇帝,那么他主动撤退,绝不是吃饱了撑的,也不是畏惧宋军的锋芒。拓跋焘一定有其自己的打算。

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这样一个词语叫"秋高马肥"。意思就是"秋高气爽,马匹肥壮。"秋季,这是古代游牧民族最喜欢的季节,当这一时节到来时,游牧民族的放牧期结束,马匹储存了足够的脂肪以备过冬,因而膘肥体壮,耐力十足,同时此时的北方天气晴朗,十分有利于南下作战,骑兵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机动性。

拓跋焘之所以先前要退兵就是为了避免在春夏之际与宋军交战,避其锋芒,等到最适合魏军作战的时候便立刻南下黄河。当然武力爆表的拓跋焘即使在春夏季节与宋军正面刚,他也是不怕的,之所以暂时撤退,除了气候因素外,拓跋焘还要解决一个问题。

距离拓跋焘的时代九百年后,同样有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小明,这一天小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军事决定。小明有两位最大的对手,分别是在他上游的老陈,和下游的老张,老陈的势力要比小明强,小明的势力又要比老张大,当时小明的手下都劝小明,柿子要挑软的捏,主张先灭了老张。而小明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笑着告诉众人,虽然老张更好解决,但老陈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自己先打老张,老陈必定来犯,到时候就前后夹击了,自己也就离死不远了。而先打老陈就不一样了,老张这个人素无大志,就想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如果自己与老陈决一死战,老张肯定是冷眼旁观,到时候灭了老陈再来消灭老张,必定是指日可待。这个故事里,小明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老陈和老张,分别是他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

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拓跋焘当时面临的形势,因为刘义隆此次进军不是单独的行为,他是有盟友的,大夏国皇帝赫连定与刘义隆约定好了一道夹击北魏。刘义隆当初定下这个盟约,就是为了让胡夏出兵牵制拓跋焘,自己好趁机攻取河南,现在河南已经落入刘义隆手中,大喜过望的刘义隆认为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加上他曾向拓跋焘承诺此战"不关河北",因而宋军在黄河边上停下了脚步,开始布置防线,并静静等待着匈奴人的行动。

刘义隆就好比后来的张士诚,现在就想守着自己那点家产,好好过日子,他不会意识到如果赫连定败亡,对宋朝意味着什么。

未完待续…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