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则徐,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中国近代史第一课?
某次答香港记者问的引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其实,他不仅仅是民族英雄、禁毒英雄,还是一位清朝皇帝眼中的能臣干吏、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古代文人。在仕途中,林则徐曾担任江苏巡抚、陕西巡抚、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为满清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奉献了大半辈子时间。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他因病卸任云贵总督,途经长沙、南昌等地,回到了家乡闽侯,也就是福州,在人生的最后一年,他经历了三件大事。

老领导的离去
道光三十年正月,圆明园慎德堂,统治中国长达三十年的道光皇帝驾崩,享年六十九岁,留下遗诏封皇四子为太子,封皇六子为亲王,中国开始进入咸丰年间。这要放到现在,很快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但当时信息技术并不发达,林则徐直到三月份才获悉皇帝的死讯。在后人眼中,道光皇帝的评价普遍不高,吝啬、平庸是频繁出现的字眼,面对讣告,林则徐是什么反应呢?他“恸哭攀髯”,嚎啕大哭,就像死了父母一样,经此打击,原本多病的身体更加虚弱,没有能力进京向大行皇帝的梓宫叩拜。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道光皇帝没有多少值得怀念的地方,在以他为首的满清贵族统治下,吏治腐败、国弱民穷,鸦片战争中更是屡战屡败、丧权辱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对于林则徐而言,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皇帝,却是他毕生报效、服务的领导。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刚刚上台时,林则徐还只是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嘉湖道,是这位年龄相仿的皇帝赏识他、重用他,使他有机会主政一方,获得高官厚禄。
记得道光二年第一次召见时,皇帝就盛赞林则徐“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有毛病,朕早有所闻”,叮嘱他“照从前那样做就好了”,一番抚慰、鼓励,林则徐感恩戴德,写下《纪恩抒怀》一诗。可见立场、利益不一样,评价也会不一样,对贫民,道光是剥削者、苦主、万恶之源,对他手下的重臣,是伯乐、领导、君父。
如今老领导走了,林则徐的心也走了,他突然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即将远去。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上台的咸丰皇帝只有二十岁,之前和林则徐也没什么交集,大概率会用自己人,或者年富力强的官员。林则徐不指望能够再度复出,打算就此归隐榕城,住在文藻山旧居安享晚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曾写下对联:“郊原雨足云出岫,台阁风清月在天”表明心迹。

反入城抗争
林则徐刚回家没多久,便与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畬产生了矛盾,两人还准备参林则徐一本,告他妨碍地方官府履职。事情与洋人有关,当时福州已经开埠,是《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就想入城居住,方便他们扩大市场,储存物资、军火,就租住了福州城内乌石山的神光寺、积翠寺的房子。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绅们坚决反对,之前鸦片战争时,英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士大夫们从小接受华夷之别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的子民,洋人是夷狄、犬羊,压根就不算人,怎么能住在一块呢?骨子里就有种优越感。总督、巡抚是想妥协的,认为不算什么大事,住就住呗!林则徐都赋闲了,还不人走茶凉,带领士绅们搞事情,心里非常不爽。万一惹恼了洋大人,再来一场鸦片战争,乌纱帽都保不住。
在士绅、百姓的抗争下,英国人被迫退到城外居住。林则徐担心洋人以武力要挟,还乘坐扁舟赶到城外各海口,检查炮台及设防情况。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除了观念上的原因外,还在于广州也发生了反入城斗争,当时羊城十几万民众站在珠江边示威,坚决反对洋人入城,当地官府想要同意,被怒斥为卖国贼;英方无可奈何,只能放弃,道光皇帝收到消息后表示肯定。考虑到近期有成功案例,又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林则徐就在福州上演了一场反入城斗争。
在其它人看来,如果要说外患,中国最大的威胁必然是英国,八年前,刚刚被人家打的满地找牙。林则徐却给出了不同答案,他认为英国与中国相隔万里,又不接壤,主要从水路进犯,只要把海口守好就行,“终为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后生晚辈都疑惑不解,几十年没有和俄罗斯来往了,怎么心腹大患会是他呢?林则徐在新疆工作过几年,对俄罗斯的狼子野心有一定了解。果然几十年后,中国就被俄罗斯掠夺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足见林则徐的眼光与远见。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总督、巡抚正准备参林则徐一本,突然接到朝廷命令,要求他们去看看林老先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原来咸丰皇帝刚刚登基,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要有番作为,便下旨举荐人才。大学士潘世恩、尚书杜受田力荐林则徐,皇帝便让地方督抚考察,结论是还在养病,身体稍微好转就能进京等候差遣。眼看领导准备重用,徐继畬也不好意思弹劾了,这不是公然与圣上对着干嘛!再有不满也得忍着。
这一年六月,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起义,声势浩大,穷苦百姓纷纷加入,准备和满清王朝拼个鱼死网破。天下苦秦久矣,各地起义时有发生,林则徐就镇压过很多次。人多地少,民生艰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林则徐此次回乡,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家乡江河日下,人人穷不聊生,原其所由,大约有三害:洋烟也,花会也、举商而继以捐贴也。安得周处复生,为闾阎除此三害”,林则徐当了一辈子官,晚年回乡,发现百姓还是穷困潦倒,好像这几十年白干了一样,鸦片泛滥、赌博、吏治腐败固然是原因,但也只是表面的。以前在新疆,他也见识过百姓穷苦,许多人衣衫褴褛,穿着破破烂烂,平时出门都是赤脚,因为实在买不起鞋。
九月,眼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清政府决定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前往广西负责镇压,并罢免巡抚郑祖琛,由林则徐接任。收到谕旨的第二天,林则徐就带人出发了,他对洪秀全的势力忧心忡忡,说:“粤匪猖狂已极,非练精卒无以撄其锋”,什么八旗、绿营根本靠不住,想要抵抗,必须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后来正是靠湘军、淮军覆灭了天国。
可惜历史没有给林则徐对决洪秀全的机会,走到潮州普宁行馆时,由于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加之旧病未愈、身体虚弱,林则徐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五岁。从之后的情况看,出师未捷身先死未必是件坏事,以当时清军的情况,派谁去当钦差大臣也无法阻挡渐入佳境的太平军,届时吃了败仗还得被治罪,晚节不保。

清廷闻知死讯,追谥林则徐为“文忠”,赠太子太傅衔,赐祭葬,希望更多的人向林文忠公学习,为这个王朝效忠,即使老病也得踏上征途,死在赴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