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晚年指的是自然生命即将结束的阶段;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晚年也可能是政治生命逐渐终结的时候。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宋美龄女士拥有漫长的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她出生于公元1898年3月4日,卒于公元2003年10月24日,享年106岁,跨越了19、20、21三个世纪,十分罕见,既得益于高效的养生之术,也有地位、运气等其他因素使然。在政治方面,宋美龄及其家族长期活跃在海峡两岸的官场上,她的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姐夫孔祥熙、孙中山,哥哥宋子文,都是非常显赫的人物。她的婆家蒋氏家族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在政坛拥有一席之地,直至80年代末期。然而,再漫长的生命也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尽管宋美龄有过辉煌的时代,但也无法阻止晚年的来临。
宋美龄的晚年应该从1969年说起,这一年,她71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对于身居高位的宋美龄来说,活到70岁并不是什么难题,她的健康状况依然很好。可是,他的丈夫蒋介石,身体状况却在不断恶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蒋介石是政治强人,掌握着最高权力,正因为是地区领导人的夫人,宋美龄的地位才凸显出来。一旦蒋介石命丧黄泉,对"第一夫人"的冲击必然是空前的。

1969年7月,台北天气炎热,蒋介石夫妇跟往常一样,从士林官邸前往阳明山避暑。当车队行驶于仰德大道时,前导车发现一辆公路局的班车正在下客。这倒也没什么,突然,一辆吉普车从班车后方迅速超车,没有减速,直接向山下奔来。如果不紧急刹车,前导车势必与吉普车相撞,司机赶紧停下。后方载有蒋氏夫妇的座车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前导车突然刹住了,座车司机没有反应过来,直接追尾。蒋介石没有系安全带,整个人撞在玻璃隔板上,胸部、前列腺受到严重冲击,连假牙都从嘴巴里撞了出来。宋美龄主要伤在腿上,整个晚年,只要是冬天,她的双脚就会不适,因为阳明山车祸留下了后遗症。
最高领导人受伤了,那是天大的事情,赶紧送往医院救治,并追查吉普车的下落,因为司机逃逸了。经过调查,发现吉普车是某位师长的座驾,当时开完军事会议,他们急急忙忙下山,正好遇上了蒋介石的车队。师长感觉对方来头肯定不小,八成是个高官,没想到竟然是蒋介石。很快,处分下来了,师长被撤职,大好前途因此断送,吉普车司机也被判刑。肇事者罚是罚了,蒋介石遭受的伤痛却无法挽回。以前身子骨硬朗,一年四季就得几次感冒;自从车祸发生后,腿不行了,身体也不好了,据蒋介石的"御用"医生熊丸回忆,阳明山事件后做例行体检,从蒋介石的心脏大动脉听到了杂音,这表明主动脉瓣膜受损,也为其日后心脏衰竭埋下了伏笔;前列腺也有问题,经常会尿血,蒋介石本来年龄就大,看到血,心里更慌了,对健康状况更加焦虑。
1971年以后,蒋介石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几年前散步半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现在没走几步路就喘的不行,舌头还频频往外伸,四肢也在不断老化。点眼药水、剪指甲,双手不停颤抖,只能靠身边副官帮忙。年龄大,身体状况又急转直下,但蒋介石和宋美龄完全没有退下来的意思,在他们眼中,权力和生命一样宝贵。1972年5月20日,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上任的时间点,蒋介石不出所料,连任最高领导人。可一个难题摆在了宋美龄面前,丈夫要不要出席就职典礼呢?出席吧,身体这么差,万一有个好歹,谁来负责?不出席吧,外界必然议论纷纷,哪个领导人连就职典礼都不参加的?这可是最基本的程序。
最后还是孔祥熙的女儿孔令伟想出了好办法,在蒋介石和宋美龄后面摆一个沙发,典礼当天,贵宾不是要道贺吗?蒋介石就站在沙发前面,接收客人的恭贺。假如体力不支了,可以坐在沙发上,不至于出洋相。此外,医疗人员还在现场附近准备好了氧气桶,以备不时之需。终于,就职典礼顺利结束了,蒋介石身体很累,宋美龄的心更累。

1972年6月,官邸医生为蒋介石做全面检查,发现心脏扩大。建议半年之内,停止一切对外活动,安心休养,被宋美龄断然否决。医生主要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思考问题,怎么有利于治疗就怎么说。宋美龄既是一位妻子,也是领导人的夫人,她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多。蒋介石刚刚宣誓就职一个月,就要退居幕后,离开公众视野长达半年之久。消息传出去,官员们会怎么想?老百姓会怎么想?世界上其他地区又会怎么想?为了防止人心不稳,她不能这样做,蒋介石本人也愿意工作,处理重要公文。
等到7月下旬的时候,蒋介石心脏病发作,整整昏迷了半年多。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存在蛛丝马迹了。蒋吃饭经常要停顿,喘个几分钟,才能继续进食。有几次吃到一半,会把所有东西都吐出来。昏迷后,台湾当局从美国请来了知名医学家余南庚博士,他曾经在剑桥大学攻读心脏学,在余博士的建议下,蒋介石被安排到荣民总医院六号病房,那里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预算更是上不封顶,只要有利于治病,他们花多少钱都无所谓。病房之外,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既是出于保护人身安全的需要,也是为了防止病情外泄、影响政局。
昏迷期间,蒋介石至少插了三根管子,一根是供氧的,一根是输送流质食物的,还有一根是打点滴的。每隔两小时,工作人员就要为蒋翻身一次,给他做按摩,由于小便失禁,还必须随时准备好干净的床单。更为难的是,他的大便也无法自己解决,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把粪便从直肠里挖出来。病人痛苦,照顾他的人也痛苦。1973年元月,蒋介石终于苏醒了,但身体更加糟糕,手部肌肉、脚部肌肉已经萎缩,肺脏有三分之二的部位积水,医生给他打了盘尼西林控制病情,以保证剩下三分之一还可以正常运转。由于长期卧床,蒋介石的心态也有变化,有时会对着工作人员发火。
民间一看,最高领导人半年没消息了,茶余饭后议论纷纷,更有甚者认为蒋介石已经去世。现在丈夫总算醒过来了,宋美龄准备在宣传方面下点功夫,扭转外界的舆论。怎么办呢?正好,蒋经国最小的儿子蒋孝勇结婚了,妻子叫方智怡,是国道高速公路工程局局长方恩绪的女儿,时年24岁,婚礼结束后,夫妻二人来到荣民总医院六号病房,给蒋介石奉茶,在宋美龄的指导下,官方发布了照片,为了避免外界产生其他联想,他们在新闻稿的用词上逐句斟酌,煞费苦心。咋一看,蒋介石夫妇身体不错,孙辈新婚,三代人其乐融融;可仔细观察,会发现蒋介石脸庞消瘦,与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身体状况肯定是不好的。

1973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又接见了十名主席团成员。由于肌肉萎缩,蒋的右手已经无法控制,自然而然地下垂,这要是把照片发出去,外界肯定会浮想联翩。为了掩饰,工作人员把他的右手用透明胶布绑在扶手上,这样部就看不出来了。得知蒋介石即将接见政要,医护人员十分紧张,恳求尽量缩短时间,并守候在附近严阵以待,假如蒋心脏病又犯了,大家可以马上抢救。政治强人有时候也挺心酸的,明明不行了,非要说自己行,累的半死也吓得半死,归根结底都是为利益。
没过多久,老百姓又在报纸上看到蒋介石与家人的照片。蒋经国次子蒋孝武有了小孩,刚满周岁,抱过来看望太爷爷。照片里,蒋介石怀抱曾孙,一家人温馨满满。实际上,蒋介石只抱了几分钟,就把孩子交给其他人了,因为时间长了,他的手根本吃不消。

1974年底,在宋美龄的要求下,蒋介石从荣民总医院搬回了士林官邸,这下忙坏了工作人员,因为病房里的医疗设备也要搬过去,包括体积较大的X光摄影机。搬迁过后,官邸就像是一座小型医院,蒋宋夫妇在这里度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节。次年3月,一位美国医生建议给蒋做肺脏穿刺手术,他认为只有抽除肺部积水,病情才会有起色;但台湾医生反对这种做法,蒋介石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不适合做大动手术了,如果产生并发症,后果将难以承受。宋美龄权衡利弊,最后同意了手术,虽然积水成功取出,但蒋介石的体温升高到了41度,泌尿大出血,心脏停止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前是心脏停了,用药物刺激,没多久,心脏又可以跳动,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停,得赶紧拿药继续刺激,手术后,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综合以上所有现象,官邸工作多年的副官意识到:蒋介石即将油尽灯枯了。
1975年清明节的夜晚,蒋介石的心脏再一次停止跳动,医生怎么刺激都无法恢复,他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棺椁暂厝于慈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葬在紫金山上。自1969年车祸以来,宋美龄一直照顾着蒋介石,虽然没有给他按过摩、倒过水,但许多方向性的决策都需要由她拍板,比如换病房、动手术等等。在舆论方面,她通过一些手段发布新闻,向外界证明蒋介石身体良好,依然健在,目的是稳定人心、稳定政局。如今风雨同舟四十八年的丈夫永远离去,对宋美龄的打击是空前的,她不再是"第一夫人"了,严家凎接过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位置,但有识之士都明白,他只是过渡人物,蒋介石早就为蒋经国接班铺好了道路。宋美龄与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素来是面和心不合。丈夫走了,意味着她对台湾政坛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蒋经国的时代已经来临。

没有蒋介石的岁月,宋美龄该何去何从呢?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君子岳
不管如何,为抵御外地,为民族抵抗日本侵略,做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贡献,为民族英雄[点赞]
梦云 回复 09-03 18:02
最讨厌这样说,不是张学良兵谏他会抗日?不配称伟大的民族英雄!但抗日的功绩不能抹杀,毕竟他领导抗日了!
漫步者 回复 梦云 09-09 12:46
你就是一个土鳖。
善眼望世界
伟大的中国人!
有关砖家
一个人的气度是装不出来的
UC网友32xxxx7019
后世评
忽如远行客
好像活到九十多的吧
开心快乐 回复 08-26 09:54
没有
VOGUE
蒋先生还是中国人
蚂蚁不想飞了
当年还去美国想让美国用原子弹对付我们的宋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