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之虎

观世传真侠 2024-06-26 05:51:07

苏州虎丘之虎

远望虎丘,只觉得是一片绿,一丘的绿,只是山中这儿那儿点缀着些塔碑

亭榭,绿中映灰衬红,更显得虎丘绿得精神,绿得抖擞。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即为海上涌现出来一座小山之意。相传春秋战国时代,

吴王阖闾死后,掌管风水的大臣把墓地选遴在这里,言:海涌山为虎踞龙蟠之

地,虎踞者,山似虎的形状,龙蟠者,山下原为海洋,为蛟龙潜伏之所。阖闾

葬后,两大臣第三天到墓前烧香,发现墓上蹲着一只老虎,等夫差走近继而隐去,

海涌山因发现白虎而得名,此一说也。还有的认为山的形状像只老虎,宋代文

学家朱长文说过:“丘如蹲虎,以形名。”不管其名称源之何处,“丘如蹲虎”

却是事实。我以为虎丘的真正的名气,真正的精神却是淡淡阳光下的那些绿树,

因为梅雨刚刚泽过,葱葱茏茏,鲜鲜亮亮,棵棵相扶,枝枝相护,互拥互扶,

高低相宜,就像老虎的根根旺盛的毛发,整齐、抖擞地展现着虎丘这只老虎的

虎气,这只老虎永远旺盛的不老的精神。

沿着山路上行,见试剑石、枕头石,看真娘墓,观千人石,很快便来到剑

池旁,如果说那些旺盛葱茏的树是虎丘的毛发,是虎丘不老,虎丘虎气的体现

的话,虎丘剑池就像老虎的眼睛,是老虎最灵气最精神的体现。耀人眼目字底

嵌红的“虎丘剑池”四个大字镌刻在千人石北面石壁上。四个大字左边的圆洞

门楣上有四个黄色字“别有洞天”。石壁和圆洞门旁有绿意欲滴、浓浓密密的

藤草,像是圆洞门和虎丘剑池浓厚的眉毛一般那么有灵气和生机。进入别有洞

天,眼前一泓清水,这便是著名的虎丘剑池。池中绿水溶溶,清清澈澈,淡淡

的阳光从树荫里撒在水上,闪闪发光,飘飘动动,真像是老虎的灵气的突现,

又像是宝剑的光辉。剑池面积不大,有六十多步,深二丈余,南宽北窄,形似

一把平放着的宝剑。剑池西边悬崖陡壁,如劈如削,异常平整。悬壁上青藤倒垂,

青苔浓厚。在崖的东壁上刻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的“风壑云泉”四个大字,

西壁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朱红色篆文“剑池”,均为不大的“剑池”增添了

许多灵气、神秘和想象的空间。

剑池成因的说法不一,诸如形似宝剑,如宝剑所削及淬剑之地等等。但最

广泛的说法是剑池下藏有若干把宝剑。干将、莫邪夫妇所铸的名剑“扁诸”、“鱼

肠”作为阖闾的殉葬品就葬在这里。并有史籍载:秦始皇、孙权都曾为求“扁

诸”、“鱼肠”而挖掘过吴王阖闾墓,但一无所获。1955年,政府整修剑池时,

曾发现剑池东面岩壁上有明代文学家唐伯虎、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记事反映

了明代正德七年(1512)剑池水干,池底发现吴王墓的简要情况。此次整修在池

北最狭处,亦发现一个三角形洞穴,发现了洞室墓的墓门,但由于多种原因,

石板未能撬开,剑池之剑,仍为一谜,使得虎丘剑池在那清波盈盈的灵气之中,

又增添了许多深邃和神秘之美。

尾是老虎的利器,是最威风的体现。虎丘山的虎威我以为体现在虎丘塔上。

虎丘斜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完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至今已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高47.3米,共七层,砖身木檐结构,呈平面八角形,仿

楼阁式形状。自杭州雷峰塔倒塌以后,虎丘塔独占鳌头,成为江南唯一的砖结

构古塔,虽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打,虎丘塔有明显倾斜,然一眼望去,虎丘塔

直耸云霄,壮观威然,果真是虎丘山虎气和虎威的集中体现。为此,还有一个

生动有趣的传说:吴王阖闾死后,葬在山上,三天后出现白虎,一会儿不见了,

吴王问是何征兆,一大臣言:为好征兆,虎乃山中之王,象征大王霸业,可威

镇四海。现老虎不见了,如果跑到别处,山上的灵气就没有了。吴王问之对策,

大臣言:若在山上建一座塔,像个老虎尾巴,这样,山就像一只活虎了。吴王

听罢,招来工匠,造就斜塔,镇住了海涌山,保住了山中灵气。

离开虎丘山时,明亮的天空中飘下细细的雨丝,回望虎丘,那虎气灵气

突现的剑池,那虎威壮观与绿树相协的古塔,那精神抖擞的虎之毛发的绿树,

在明亮的雨丝中更显精精神神、虎虎威威。这种灵气和虎威是历代苏州人在

虎丘山上辛勤劳作和播撒智慧的结晶的生动体现,这便是虎丘的虎气、虎灵、

虎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