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鸡鸣山(一):仙鸡飞落化此丘,佛亭烟绕韵千秋

牛爷大走四方 2024-12-05 19:14:38

鸡鸣山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是国家4A级景区。鸡鸣山海拔1140米,垂直高度570米,占地面积17.5平方公里。据地质专家考证,该山形成于大约十四、五亿多年前的一次大地震,古人冠名“飞来峰”。《怀来县志》载:唐贞观年间,东突厥犯中原,边民不得安宁,太宗李世民亲征,驻跸此山,夜闻山上有鸡鸣声,故称鸡鸣山。

《山海经·北山经》有关于鸡鸣山的记载。书中提到:“雁门之山北有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䬅。”这里的“鸡号之山”被认为可能是鸡鸣山最早的记载。历史上,北魏、唐、辽、元、明、清历代,都在鸡鸣山上兴寺建观,传说北魏文成帝、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等都曾登临此山。

鸡鸣山的入山口位于山的北侧,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便见到一个高高的平台。平台一侧有石阶可向上攀爬,平台下是停车场。

沿着一侧的石阶沿阶而上,高台虽然不算太高,但也算是爬山之前的热身吧。

登上平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台东北角的巨石。白色的岩石下部东侧写着“道法自然”、南侧写着“福如东海”,上部写着“禅佛”两字,面向登上石阶的一面镌刻着“精气神”三个大字。

平台的中间建有一花坛,花坛的后面立有一块福字石,大大的“福”字镌刻在中间。后面是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远方是临济光明塔。

福字石寓意“鸣山赐福”。

福字石的背面镌刻着“鸣山赐福”四字。

远方巍峨的临济光明塔。

福字石的西侧是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是进入鸡鸣山核心景区的一个过渡和引导区域。

长廊本身的建筑风格和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风景。它的存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遮阳避雨的休息场所,也为整个景区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氛围。

长廊的西侧是一有着汉白玉围栏雕栏画栋的敞轩,轩内有一大鼓供游客敲击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文化长廊所在平台的西端山脚下,是一架汉白玉材质的云梯——“得道梯”呈现在眼前。“得道梯”位于鸡鸣山的登山路径上,是登山的主要通道之一。3.5米宽的台阶平整匀称,通高92米,其整体造型较为壮观,从山脚下向上望去,犹如一架通往山顶的云梯。得道梯的台阶数量具有一定的寓意。其中有两段各81个台阶,一段108个台阶。按照寺院僧侣的说法,登完一段81个台阶可免去81难,再登108个台阶就可解除108个人间烦恼,使人身心得以解脱。

“得道梯”的底端的两侧各有一座小石桥,桥后是三段登山步道,中间置有三块巨型丹陛石,自下而上分别刻有孔子讲学、老子出关和九龙浴佛三个传统故事。

“得道梯”的第一部分是“孔子讲学”。该图表现的是孔子在给弟子讲学,旁边是子路、曾子等在认真听讲。下面是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

“得道梯”的第二部分是“老子出关”。该图描绘的是老子在得道西出函谷关时,头顶飘有一团紫气,后人常用“紫气东来”比喻有好运降临,下面是老子在专心著《道德经》。

“得道梯”的第三部分是“九龙浴佛”。该图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刚出世时,脚踏莲花,右手指天,九条神龙在祥云环绕的天际为其喷水沐浴,讲的是佛祖刚出世时就天下独尊,非凡高贵。

“得道梯”第一段的顶部是一个宽阔平坦的矩形平台,上面建有一座三门四柱七楼式的牌坊,在这里起到一个山门的作用。

三门四柱七楼式的牌坊四柱牌坊是鸡鸣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鸡鸣山的山门。汉白玉材质,四柱三门,两根内柱上边盘着活灵活现的巨龙。在两旁的柱子上雕刻着“青山做主人,好鸟为朋友”的对联,据说这是汉代光武帝亲笔御题。

“得道梯”顶部的西侧摆放着小和尚挑水的雕像。

西侧有一片工地,工地内是正在修缮的念佛堂。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面阔五间,柱中到柱中长度25米,主殿面积约为583平方米。是佛家弟子修学诵经的场所。

念佛堂的西南侧是临济光明塔,是为佛教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释有明大和尚修建的宝塔。

临济光明塔是根据正定临济禅寺有明法师保一方平安的意旨而命名。其匾额由有明法师弟子傅金玲书写。

临济光明塔为密檐七层,高33米,六角形,对角 12 米,塔内为螺旋梯式,塔底设有地宫,宝顶为下翻莲花座,内外装饰汉白玉浮雕,每层挑檐下面挂着6个风铃,微风吹过,风铃清脆作响,为宝塔增添了灵动之美。塔内地宫至四层各安放菩萨,五至七层安放佛像,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信众提供了礼佛、参拜的场所。

汉白玉丹陛石阶

两侧墙面上镶嵌着汉白玉坐佛像。

临济光明塔是鸡鸣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高耸的塔身和独特的造型在鸡鸣山具有突出的地位。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还是在山上近距离欣赏,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临济光明塔回到鸡鸣山三楼四柱牌坊下,牌坊的两侧各有两通功德碑。

牌坊下是“得道梯”的第二段,三组一百零八级。走过这部分台街便消去了人生所有烦恼。

站在中间的平台上回首瞭望,“得道梯”呈现在眼下。每踏上一个台阶就发出一声脆响,一声比一声响亮,声声回落在幽谷间,这响声好像是敲击木鱼声,又像是金蛙鸣叫声。山脚下的牌坊伫立在蓝天下,两旁的柱子上雕刻着“知水仁山地,风光霁月天”的对联,与北面的“青山做主人,好鸟为朋友”相互呼应。

沿着“得道梯”继续攀登,上面的平台上置有一座祈福台

祈福台的正面是“五谷丰登”,背面是“风调雨顺”,两侧是“拜山神品贡食德福双至永世平安,敬佛祖积功德增寿添喜心想事成”的对联。

过了祈福台继续拾级而上,顶端的平台上有一座山神庙。

鸡鸣山的山神庙是一座小庙,但居于进山的必经之路上。

山神庙亦称狼神庙,庙里供奉着鸡鸣山神、五道将军、土地爷,还供奉着狼的神位。狼神相传是康熙游山时封的护山神。

山神庙的两侧是上山的小路,小路旁立有男左女右的提示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左女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山神庙在传统观念里是神圣的地方,所以进山路遵循男左女右可能是这种传统礼仪文化的体现,这样的行走方式可以让人们在进入时保持一种有序、恭敬的状态。

过了山神庙,沿着碎石铺成的“之”字形小路盘旋而上,穿行在丛林之中。

行进在一路向上的山道间,欣赏着远方的山景“金龟拜佛”。鸡鸣山在山上众多奇峰怪石中,有一处景观神似一只巨大的乌龟,仿佛正在向着山中的寺庙方向朝拜,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金龟拜佛”。这一景观栩栩如生,为鸡鸣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魅力。

山路边上的“厚德”石刻。

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穿行在绿荫之中。

远方的万佛岩。这里的岩石形态各异,在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的雕琢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相传万佛岩上有众多形似佛像的岩石,仿佛万千神佛在此朝拜佛祖,场面壮观,给人以神秘的感觉。这些岩石有的形似坐佛,有的形似立佛,姿态万千,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转过山弯,山路的右侧是一高台,高台的墙面上有一金色的“福”字,上款为“鸣山赐福”,下款为“观同”。观同(爱新觉罗启潞)是中国写福文化专家,他书写的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的吉祥化身。

沿着“鸣山赐福”继续前行,路边一棵挂满了祈福带的树下墙上镶嵌着一块“阿弥陀佛”碑的介绍。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南无二字为梵语,意为“皈依”阿弥陀佛意思为“无量光寿”!寓意世上的佛就是自己,佛在自己心里。

阿弥陀佛碑亭掩映在绿树之中,是一座六柱六角单檐攒尖顶的碑亭。

亭内立有一通置于莲花座之上的石碑,碑身正面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色大字,碑身雕刻有祥云纹环绕四周。

碑的背面为“唵嘛呢叭弥吽”为六字大明咒,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六字大明咒是“唵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久远劫前,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名正法明如来。

亭侧立有一块有着精美雕刻的柱石。

瞻仰了“南无阿弥陀佛”碑后,沿着山路继续前行。

路边的砖墙上镶嵌着观同的“禅心佛语”石刻。

登山路径旁、山道的左侧有一座六柱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凉亭。其周边景色优美,绿树成荫,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亭内立有一通石碑,石碑上刻有许多佛像,名曰佛亭。

这些佛像碑上的雕刻精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佛像的形态各异,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祥温和,为佛亭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欣赏了佛亭中形态各异的佛像后,沿着山路继续上行。

从远方的山垭口眺望蓝天白云下的下花园。

路边山坡上的岩石在大自然的山体运动下形成一根根有序排列的石柱。

山路的前方转弯处,出现了一个桥状的石阶路。

这里是登山过程中通向财神庙的必经之路。在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鸡鸣山景区,这些石阶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它们象征着人们对财神的敬畏以及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级石阶都仿佛承载着人们的祈福与期望。

(未完待续·庙立孤峰财神佑、福临圣地善念留)

2024-09-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7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