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以色列有一名士兵在结束任务后睡觉时,突然从噩梦中惊醒,随即向房间墙壁开枪,导致同屋多名士兵受伤。
随后,专家跟进发现这名士兵患上了严重的战后应激障碍。
但经过国外专家研究后发现,中国上过战场的老兵,没见过有患上战后应激障碍的。
那么,中国究竟有什么法宝?
战后应激障碍:战争的隐形伤痕要想知道为何会产生如此不同,首先我们要先知道战后应激障碍是什么。
简单来说,战后应激障碍(缩写PTSD)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
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令人心悸的严重事故、以及残忍的暴力袭击,都可能成为触发PTSD的梦魇。
生活中,患者会在各种刺激下不由自主地、反复地回忆起创伤事件。
为了逃避痛苦的回忆,患者会竭力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任何想法、感受、人物、地点或活动。
可即便如此,PTSD患者还是常常被持续的负面情绪所笼罩,恐惧、愤怒、内疚、羞耻……
时间长了,这些人会因为长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安心工作或学习;也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长期处于疲惫和焦虑之中。
最终出现自杀的念头,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美国电影《第一滴血》里面的美国越战老兵约翰·兰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兰博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
回到美国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融入这个陌生的社会,他感到孤独、迷茫,甚至被社会所排斥。
最终,他与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走上了一条悲剧的道路。
这部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越战老兵心理问题。
可,我国士兵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样貌。
许多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在战后回归正常生活,组建幸福的家庭,养育优秀的子女,享受着天伦之乐。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曾经的战场经历时,脸上没有恐惧和痛苦,只有自豪和怀念,仿佛那些峥嵘岁月已经化作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勋章。
那么,我国是如何让士兵在战后能够正常生活,拥有幸福人生的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它就藏在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氛围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中。
中国人的强大心脏从根本上说,导致PTSD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恐惧,一种深入骨髓、挥之不去的恐惧。
这种恐惧,源于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惧怕,对死亡的颤栗,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和焦虑,这种恐惧会随着时间逐渐演变成患得患失的焦虑情绪,最终诱发PTSD。
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上发生过3791次大型战争。
这些战争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战争观和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
而且,与西方一些国家主动发动的侵略战争不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上的战争更多的是迫于无奈的反抗之战。
在古代,频繁的战争往往与帝王争霸、权力更迭紧密相连,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卷入战争的洪流。
他们之所以参战,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血脉相连的亲人。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饱受列强侵略,经历了无数次的屈辱和苦难,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都是为了反抗侵略、维护主权而进行的正义之战。
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也经历了几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但每一次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都是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帮助弱小国家和民族。
除了战争观的差异,中国对军人心理健康的重视和保障,也是中国老兵较少患PTSD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军队的生命线。
近年来,中国军队越来越重视官兵的心理健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干预PTSD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各部队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医生,定期对官兵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
一旦发现官兵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部队会果断采取措施,例如强制其下战场,先进行心理恢复和治疗。
与之相比,西方的战士更多都是听指挥,向前冲。
而且,对于许多西方国家的士兵来说,他们对战争目的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
以越南战争为例,这场持续十余年、造成巨大伤亡的战争,至今仍是许多美国人心中的一道伤疤。
许多当年参战的美军士兵,在回忆起那段经历时,都表示难以理解自己为何要远赴重洋,参与一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战争,他们被迫执行命令,参与杀戮,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这种心理上的冲突和折磨,使得他们在战后难以摆脱负罪感、内疚感和迷茫感,进而诱发PTSD。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