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日敌后游击战,想必许多人都听说过,就是用打游击的方式来和日军周旋,那么游击战的效果如何呢?说出来大家可能难以置信。
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聊聊游击抗日的故事,指挥这场游击战的人叫李文甫,他出生在山东的肥城市,在上学时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的参加了革命。
在抗日全面爆发后,李文甫以党员的身份,回到了家乡组织队伍抗日,在组建队伍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对这些人好做工作。
此外他还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当地乡绅,请他们出钱买枪,出于自保的心理,一些乡绅地主也都愿意出钱买枪,很快李文甫就拉起了一支60多人的队伍。
1937年10月,李文甫和徐麟村、王绍芬三名党员一起,正式在肥城县开展起了抗日工作,然而,在日寇侵略山东,快要打到肥城县时。
县里的顽固头子范维新带着10多个手下,准备组织迎接日本人,不过在李文甫的策划下,一举歼灭了范维新的团伙,后来抗日队伍进一步扩大,发展到1000多人。
1938年,为了深入敌后抗日,李文甫带着抗日队伍挺进了大峰山,这是一座距离济南城47公里远的大山,此地位于平阴、长清、肥城三县的交界处,是历来的兵家之地。
李文甫把部队称呼改为了独立营,战士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大峰山地区获得了乡亲们的支持,李文甫一直想寻找机会打鬼子。
直到1938年6月,一天,侦查员报告,济南的鬼子用汽车向平阴县运兵,第二天就会到大峰山下,李文甫意识到这是一个打伏击的好机会。
可是当时一连和二连外出执行任务了,只有三连留守,三连全体也才50多人,而且还有不少新兵,但如此难得的伏击机会,李文甫不想错过。
最终还是决定利用地形伏击,第二天,三连的战士埋伏在公路两侧,待日军汽车来后,跟着连长的枪声,按照战前布置,扔完了手中的4颗手雷,就撤出了战斗。
直到第二天,才知道当时打死了100多个日军,打伤200多日军,独立营三连仅一名新兵牺牲,此战被称为下巴伏击战,战后老乡们主动为独立营送猪肉送粮食。
牛,可惜没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