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公开对峙持续升级,这场罕见的外交摩擦暴露出俄乌冲突背后的复杂博弈。2月21日,泽连斯基在基辅召开紧急记者会,逐条驳斥特朗普此前对其“三项指控”,指责美方对俄接触损害乌克兰主权利益。
事件的导火索始于特朗普2月20日的公开声明。他声称泽连斯基需为“无谓战争”负责,并质疑其总统合法性。对此,乌克兰总统办公室援引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数据称,泽连斯基支持率仍保持在57%,反驳美方引用的4%数据“源自俄罗斯虚假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在反击中展现出矛盾立场。他一方面指责特朗普“被虚假信息误导”,另一方面强调“尊重美国人民及其选择”。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策略性表态反映出乌克兰对美援助的高度依赖——尽管战时美国已提供超千亿美元支持,但近期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正酝酿削减军援预算。
更令基辅不安的是美俄接触提速。2月18日,两国代表在利雅得举行闭门会谈,为特朗普与普京的潜在会晤铺路。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证实,双方正商讨元首会面细节,重点涉及乌克兰战后安排。这意味未来谈判可能直接划定势力范围,而乌克兰仅能被动接受结果。
军事层面,俄军近期在顿涅茨克方向加大攻势。卫星图像显示,俄方正向哈尔科夫边境增派装甲部队。乌军总参谋部承认,东部防线面临弹药短缺危机,部分部队每日炮弹配给量缩减至战初的三分之一。欧盟虽通过540亿欧元援乌计划,但首批资金到位仍需数月。
泽连斯基的强硬表态难以掩盖现实困境。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民主党与共和党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加剧。拜登政府坚持“战至最后”策略,而特朗普派系主张尽快止损。这种政策不确定性使欧洲盟友产生动摇,波兰、立陶宛等国已开始探讨“后乌克兰时代”的防御计划。
历史经验表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往往沦为筹码。当前美俄互动模式与2015年明斯克协议谈判相似,但乌克兰此次被彻底排除在谈判桌外。若美俄达成实质性协议,基辅或将被迫接受领土现状,其加入北约的诉求也可能无限期搁置。
这场外交风波揭示出国际秩序中的残酷现实:弱国的命运往往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全球目光转向中东与亚太,乌克兰危机的终局或许已在利雅得和华盛顿的密室中悄然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