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的鱼米之乡,如今患上“营养病”?巢湖水华整治成难题

鱼缸里的假山 2021-02-03 23:49:42

巢湖市因巢湖而得名,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巢湖的地理位置独特,中华大地的版图上,大江大湖在这里交汇,江南江北文化在这里集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把巢湖造就成了江北的"鱼米之乡",长江巢湖之水哺育出一代代的沿岸居民,也为今天的巢湖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历史遗产。

巢湖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一起被列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主要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另外在鱼类资源中,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红鲌、“四大家鱼”、鲤、鲫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

巢湖的鱼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巢湖的渔业年产量就达到了3500~4000吨,主产鱼种出了四大家鱼外,还有湖鲚、翘嘴红鲌、银鱼等等。这些鱼类是巢湖渔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环湖18个乡镇、数千名渔业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银鱼

银鱼是巢湖最为出名的特产,是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通体几乎透明,没有鱼刺,适宜小孩子食用。1996年,巢湖银鱼产量169吨,到了2013年,巢湖银鱼区域生长面积750平方公里,年产量600吨左右。

湖鲚

湖鲚是刀鱼的一种,巢湖的刀鱼虽然没有长江刀鲚出名,但也是巢湖的支柱鱼。它以小鱼、小虾、鱼卵、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藻类、水草等为食物,在巢湖中存量巨大。现代营养学分析,湖鲚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常规经济鱼类,是优秀的经济鱼类。当地人称这种鱼为毛鱼,由于其出水就死的特性,一般都是晒成毛鱼干后再出售。腌制晒干后配合青红椒爆炒,咸鲜开胃,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而地方管理部门,对于巢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早就未雨绸缪。早在1984年,巢湖就在长江流域的众多湖泊中率先实施了季节性封湖禁捕期制度,至今已经坚持了30多年。三十多年来,巢湖的季节性封湖禁捕和近年来的增殖放流,让巢湖的渔业资源得以恢复,并没有像其他湖泊一样面临枯竭。但是光有增殖放流还是不够,鱼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又来了。

巢湖的水

巢湖本是合肥市和巢湖市的重要水源地,但是近些年却被污染得特别严重,尤其是合肥市饮用水源地的塘西水域尤为严重。

巢湖受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巢湖。据不完全统计,巢湖全市拥有大中型企业五十余家,还有多家上市化工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的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入巢湖。如今各单位虽已整治排污,但是早些年留下的污染问题短期内根本无法消除。

2、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城市里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入巢湖的,沿湖居民每年向巢湖排污约有1亿吨。合肥市区有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穿过,这两条河流最终都会汇入巢湖,而这两条河的污染问题显而易见,水里常年漂浮有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时不时还漂浮有宠物腐烂的尸体。

3、沿湖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久而久之,流入巢湖形成污染。

巢湖水质受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的污染,全湖综合水质劣于地面V类水标准,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全湖都呈现富营养化的状态。

在2016—2018年,巢湖特产“三鲜”、大鱼等主要鱼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毛鱼从2016年的15735吨下降到7627吨,银鱼从678吨下降到567吨,虾从4094吨下降到3443吨,大鱼则从4637吨下滑到2962吨,过度捕捞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水体污染的问题同样严重。

巢湖爆发水华

2007年的夏季,巢湖爆发了严重的水华事件,水面漂浮着油漆式的绿布,并散发着浓厚的腥臭味,甚至不时出现泛着白肚的死鱼。也正是在那一年,我国将太湖、巢湖、滇池列进了“三湖治理”的国家治污工程项目,巢湖的“营养病”成了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由于水质的富营养化,水中鱼类无法消化,让蓝藻类得以爆发式增长,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恶臭味的浮沫,也就是渔民们说的水华。巢湖中常见的蓝藻还有颤藻、鱼腥藻、铜绿微囊藻等,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水中的通风、光照、缺氧,导致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并且在巢湖中的这些藻类都具有蓝藻毒素,动物食用了含有蓝藻毒素的藻类就有可能中毒,严重的在几个小时内就会死亡,湖中的鱼虾也因此大量死亡。每当夏季蓝藻爆发,蓝藻的腥臭味和死鱼死虾的腐臭味混合发酵,让整个巢湖沿岸臭不可挡。

浙江的千岛湖也曾多次爆发水华,后来当地采取了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治理,鲢鱼和鳙鱼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 每生长一公斤,就可消耗近40公斤蓝绿藻,大量的鲢鳙投放养殖有效提高水体净化能力,让千岛湖水质大有改善。但是千岛湖面积小,水又深自我净化能力突出,而巢湖面积大,水较浅,依靠增加鲢鳙的数量来治理蓝藻水华,效果极为有限。

治污攻坚还须久久为功

近年来,合肥建立巢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面建立“湖长制”,花费了200多亿连续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巢湖水质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出湖入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2020年巢湖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好转为Ⅳ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重现巢湖半岛湿地。

虽然水质大有好转,但是多年的“营养病”,治理起来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污染的源头要治理,湿地的保护要重视,增殖放流要持续,十年禁渔万万不能打折扣。

而当2022年引江济淮工程建成时,长江和巢湖将再次联通,江湖水交换将大大提高巢湖水质净化能力,巢湖综合治理有望迎来拐点。

后记

巢湖全面禁渔之后,我偶尔还会去一些支流小河边野钓,2020年夏天,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各个河道水位疯长,巢湖的鱼统统跑到了小河里,我和同伴收获颇丰,也明显感觉到了巢湖鱼类数量的增长。巢湖的蓝藻依然在这个夏天爆发了,整个滨湖新区都弥漫着恶臭。有意思的是,由于合肥省府的搬迁以及各种建设规划,临近巢湖边的滨湖新区成了合肥房价增长最快的地方,半个月都弥漫着恶臭的滨湖一房难求,价格飙升。有人笑称,在合肥有套能闻到巢湖恶臭的房产,也是合肥人的身份象征。

禁渔还在持续,渔民纷纷上岸,各种治污工作也持续开展,相信10年后,巢湖重新辉煌,那时候我们再一起见证。

0 阅读:67

鱼缸里的假山

简介:一个喜欢养鱼的科普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