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4月2日的签约仪式突然取消!"3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审查令,将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与贝莱德的港口交易推上风口浪尖。这场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四大港口的交易,标的金额虽未公开,但其战略价值远超数字本身,这些港口掌控着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每年处理价值2700亿美元的货物。
更耐人寻味的是交易结构:长和既未公开招标,也未接受更高报价,反而以"战略合作"名义直接锁定贝莱德。这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须知贝莱德作为管理9.1万亿美元的资管巨头(2023年报数据),其与美国政府的"旋转门"关系在华尔街早已不是秘密。前财长姆努钦、前国安顾问麦克马斯特等政要,都曾在贝莱德担任要职。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那句"乐见美国公司控制巴拿马港口"的表态,彻底撕下了交易的遮羞布。要知道,巴拿马运河虽属主权国家,但美国通过《海-比利亚条约》仍保留特殊权利。2019年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法勒就曾公开宣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后院的战略资产。"
此次交易若成,贝莱德将获得运河两端关键港口的运营权。试想:当中国商船需要通过时,是否会遭遇"系统故障""临时检修"?这绝非危言耸听——2021年长赐轮堵塞苏伊士运河事件,就让全球贸易每天损失96亿美元。若关键节点被操控,后果不堪设想。
长和集团所谓的"暂缓交易",实则是精明的风险对冲。根据并购协议条款,主动毁约需赔付交易额的20%-30%,而借助政府审查则可规避违约金。这种操作,与2017年其抛售内地资产转投英国时的果决形成鲜明对比。
但这次李超人显然误判形势:基础设施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中国审查绝非针对特定企业——2023年商务部否决的34起外资并购中,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占比达76%。反观美国,其外资审查委员会(CFIUS)仅2022年就审查了440宗交易,其中中国企业占比超25%。
这场风波揭示出残酷现实:在新冷战思维下,任何关键基建都难逃政治化。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控制半导体,借"清洁网络"围堵华为,现在又将矛头指向航运枢纽。其操作模式高度相似:私募基金收购→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事实控制。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并非无牌可打。截至2023年底,美资企业在华投资存量达1.2万亿美元,更不必说中国制造业贡献了全球31%的工业产出(世界银行数据)。若美方执意升级对抗,从特斯拉超级工厂到通用医疗设备,都可能在供应链审查中承受代价。
但中国显然更愿守规则而非掀桌子。此次援引《反垄断法》第31条启动审查,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避免落入对抗陷阱。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的:"我们反对的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而不是正常商业行为。"
事件背后,更折射出海外华商的认同困境。李嘉诚曾被誉为"东西方桥梁",但其近年资产腾挪屡陷争议。相比泰国正大集团持续加码中国生物科技,印尼金光集团投资200亿建广西造纸基地,长和系的"脱亚入欧"战略已显疲态。
当国家利益与商业利益冲突时,选择从来不易。但历史告诉我们:霍英东抗美援朝时突破封锁运送物资,陈嘉庚抗战期间募集15亿军费,这些华商前辈的抉择,至今仍被铭记。
这场港口博弈终将落幕,但其揭示的规则变革才刚刚开始。当美国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重构产业链,当欧盟出台《外国补贴条例》筑起壁垒,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在"合规"与"发展"间寻找平衡点。
对于李嘉诚们而言,或许该重温船王包玉刚的名言:"做生意要像大海行船,既要看清风向,更要辨明潮流。"在全球化的退潮声中,唯有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方能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