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厂区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机器狗在巡逻。
这一幕,看上去像是某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却真实发生在三峡集团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
这个春节,它实现了“无人值守”。
从前的场站里,技术员们在设备间穿梭的忙碌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几十公里外的一处监控室屏幕前,技术员们完成了对场站的巡检。
这样的变化让人不禁思考:智能化如何改变了传统运维模式?
智能升级:无人值守的幕后“黑科技”无人值守背后并不是简单地走空厂房这一步。
它的核心,是智能化巡检技术的加持。
黄科是三峡集团宁夏利通检修中心的电气班班长,以往春节用电高峰的时候,他和同事需要驻守现场检查设备、排查隐患,忙得不可开交。
但今年,他的节奏完全不一样了。
黄科介绍,他们对场站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装上了“智慧的大脑”。
通过多源感知设备,场站里的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和机器狗能够全天候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数据实时上传到分析平台,技术员只需在后台对巡检结果确认即可。
如果有问题,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精准定位到具体问题设备。
比如,在宁夏同利风电场内,两台轨道巡检机器人负责读取设备数据,另一边机器狗在厂区内巡逻,配合无人机完成了全景覆盖。
以往需要几名技术员用一天时间完成的任务,现在几台机器不到半小时就能搞定。
“这才是真正的‘动脑’代替‘跑腿’,科学替人干活。
”黄科感慨道。
从高原到戈壁:新能源发展的运维新思路新能源场站往往建在偏远地区,周边人烟稀少,环境条件艰苦,这对运维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三峡集团的新能源场站,分布在高原、戈壁甚至沙漠地带,运维人员常常要顶着烈日或大雪长时间巡检设备。
一线人员的敬业令人敬佩,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应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扩张。
智能化改造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也是对一线员工工作条件的优化。
根据数据,三峡能源在某光伏电站的无人化改造后,运维人员的巡检等日常工作时长同比减少了27%。
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还给了员工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新技术。
“我们再也不用成天守着风口或沙尘暴了,现在只需处理突发情况,其他时间可以做技能提升,比如学习怎么操作全新系统。
”一位运维人员的话听起来,是对过去辛苦岁月的一种释然。
云边融合:三峡集团智能场站是如何改变运维方式的?
这项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和试点。
三峡集团的科研团队早在一年多前就启动了相关项目,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智能改造实验。
他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减轻人力负担,而是对新能源场站的全生命周期做进一步优化。
简单来说,这个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就像场站的“大脑”。
从设备调试到日常运维,它都能自动检测潜在问题,提前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
三峡能源的智慧运营中心副主任兰金江透露,他们开发了46个预警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帮助场站实现从计划检修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型。
“设备还没出问题,我们的模型就能发现它的状态波动,这就避免了紧急抢修和高成本事故的发生。
”兰金江说。
云边融合也是这套系统的一大亮点,通过本地层面的边缘计算后再上传到集中式云平台,既保证了系统的高效处理能力,也让更复杂的分析成为可能。
这种新模式的应用为场站实现“无人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从陆地到海上,智能场站的新探索目前,三峡集团的智能场站技术正在多个地区推广使用。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这样的技术还将被应用到更加复杂的环境中,比如海上风电项目。
相比陆地场站,海上风电的维护更具挑战性,巨大的风浪和复杂的气象条件给人工作业增加了难度。
牛霈是三峡能源智慧运营中心的专业师,他透露,将来智能系统会搭载更多功能,比如实时气象监测、海洋环境分析等,帮助运维团队更精准地判断设备状态。
同时,通过远程控制和人工智能辅助,未来甚至可能实现零人员登岛,只在紧急情况下派技术船支援。
更重要的是,这些智能技术还间接推动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使得未来更多的新能源项目得以落地。
这不仅意味着节约能源,也为国家的“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结尾:让科技为更多人“省心”无人值守的场站背后,是对效率的追求,也是对职场幸福感的回应。
正如黄科所说:“科技改变的不只是工作方式,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
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我们不仅能看到新能源行业的新高度,也能感受到技术赋予普通人更多的选择。
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行业被技术改变,而改变的背后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优化,更是人们能在追求效率和幸福之间找到平衡的机会。
这,或许正是科技发展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