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下,感觉到处都有东北人。
但真正走进山东,走进烟威青地区,你会发现,街上找个当地土著都很难。
威海出租车,你坐十辆车,有九个司机师傅是东北口音。
青岛西海岸,曾经的“小渔村”,除了眼睛可见高楼大厦外,就是满耳朵熟悉的大东北口音了。
而在烟台福山区,你根本就分辨不出来谁是大连人,谁是烟台人,因为他们的口音几乎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与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大量回流有关。
山海关里边是关内,外边的辽宁、黑龙江以及吉林三省就是关外。山东人素有闯关东的习惯,因为当华北大平原饱受战争、水患的时候,关东之地是一片宝地,有田、有矿、有盐,只是没有人。
《中国人口地理》记载:从清初到1949年,闯关东的大约为4000万人,其中:山东人总数超过1830万。
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又有大批山东人支援北大荒,来到白山黑水之间。
总体算下来,山东人闯关东人数,应在2000万左右。
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失速的“东北现象”出现后,大量的闯关东山东人开始回流。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不久前我们去崂山休年假,邻居是回流的东北大姨,非常热情,几天下来,我们也了解了她所经历的30年回流的感受:
大姨是上世纪80年代回流青岛的。她在黑龙江生活了近20年,回到老家后非常不适应,她觉得山东老家的人过得太辛苦了,一年到头也没个闲工夫。而她在东北的时候,是干半年、歇半年的状态,靠着长白山,还能吃免费的山珍,喝矿泉水。
到了90年代初,留在东北的孩子们过年回山东看大姨,每个人都戴着金耳环、金项链,甚至还买了照相机带着来,条件比老家山东也是强了不是一点半点。
进入2000年,大姨逐渐适应了山东老家的节奏,也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而留在东北的亲戚,没有了当年的自豪感,纷纷找到大姨,出主意,买房子,为的就是能尽快回山东。
如今,大姨回来已经30多年了,她说:现在老了,幸亏回来了。如今跟东北邻居还有联系,时常电话联系,让邻居们羡慕,山东已经今非昔比了。
东北不行,建设它行不就好了,都跑只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