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这行,论资排辈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你要说曹云金当年没离开德云社,现在能不能比岳云鹏更红?
这话一出口,估计能引来两拨人吵翻天。
一拨人觉得,就凭曹云金那能说会道的劲儿,不离开肯定能火;另一拨人肯定说,岳云鹏那是天生的观众缘,别人学不来。
穷小子拜师,是蜜里调油?
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2002年。
那会儿的北京,24岁的郭德纲还不是“郭老师”,而是一个为了相声梦在北京苦苦挣扎的年轻人。
他住的地方,说好听点是房子,说白了就是个毛坯房,连门都没有。
为了活下去,他得去工地搬砖。
就在这个时候,16岁的曹云金出现了。
这小伙子放弃了高考,带着对相声的热爱,敲开了郭德纲那间简陋的家门。
俩人一见如故,一个想教,一个肯学。
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80平米的水泥房里,一盏孤灯照亮着两个年轻的身影。
每天早上五点,雷打不动地吊嗓子、练基本功。
郭德纲教徒弟的方式也特别,他独创了一套“撕稿教学法”。
啥意思呢?
就是说,你要是背不下三十多分钟的相声段子《挖山平》,那对不起,本子当场撕掉。
这招够狠,逼得曹云金每天晚上都得把段子背到滚瓜烂熟,嗓子都哑了。
就这样,整整六年,曹云金跟着郭德纲苦练基本功。
这段时间,虽然苦,但也是他相声生涯中最纯粹、最快乐的时光。
师徒俩同吃同住,情同父子。
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对师徒后来会闹到那一步。
德云社改革,师徒离心?
时间到了2006年,德云社火了,是真的火了。
郭德纲和曹云金这对师徒,也成了相声界的明星。
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一场演出,观众返场了22次!
这在相声界,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曹云金在自己的自传里回忆,那时候师父郭德纲检查他功课,他刚摆出一个架势,就被师父喝令重来,可见要求之严格。
当传统的相声班社遇上了资本的浪潮,一切都变了。
2010年,德云社开始公司化改革,要跟演员签商业合同。
这对于把“儿徒”当亲儿子养的郭德纲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他心里肯定不好受,觉得自己的真心被辜负了。
怒摔茶杯,一走了之?
师徒俩真正爆发冲突,是在一次后台。
曹云金想自己出去接影视剧的活儿,这事儿让郭德纲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直接摔了茶杯,还说了狠话:“离开了德云社的招牌,你什么都不是!
”
据说,当时曹云金也火了,直接把身上的大褂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
然后,对着挂满师徒合影的墙,三鞠躬,转身就走了。
那天晚上,北京下着雪。
这件事之后,曹云金开始转型,又是演电影,又是唱歌,多栖发展。
而郭德纲呢,在一次访谈节目里,虽然没指名道姓,但也意有所指地说:“能卖票的全是我徒弟。
”
新的时代,谁赢了?
其实,郭德纲和曹云金的恩怨,背后是传统师徒关系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冲突。
曹云金的手机里,到现在还存着师父教他的太平歌词录音;郭德纲的书房里,也挂着2004年师徒俩同台演出的老照片。
这些细节都说明,他们心里还是有感情的。
但是,传统的相声行规是“三年学徒,两年效力”,而现代企业讲究的是五险一金,是白纸黑字的劳务合同。
当这两种规则碰撞在一起,注定会产生矛盾。
现在,德云社也开始改革了,实行分级合同制,年轻演员也能参与票房分成。
也许,这些改变,都源于当年曹云金离开的教训。
如今,曹云金在直播间里带着上万人一起唱《探清水河》,郭德纲的“龙字科”徒弟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吸引着大量的粉丝。
这对曾经的师徒,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相声的香火。
只是,那间没有门的毛坯房,永远封存着相声江湖最后的乌托邦。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曹云金当初没离开德云社,现在会比岳云鹏红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
也许,曹云金适合单打独斗,而岳云鹏更适合在德云社这个平台上发展。
谁也说不准,如果当初曹云金没走,现在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时代变了,相声也变了。
当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寻找生存之道,您更支持坚守师承,还是拥抱变革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