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的施工路段成为一场悲剧的现场。三位20岁出头的女大学生驾驶着刚提车的小米SU7标准版,以116km/h的时速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L2级)。当系统发现前方施工路障时,虽触发警报并减速至97km/h,但留给驾驶员的有效反应时间仅2秒。碰撞瞬间,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电子锁失效、机械拉手被变形的B柱卡死,磷酸铁锂电池包在5秒内爆燃,三位乘客被困火海
感知系统的致命盲区 标准版SU7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1颗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组合。在施工改道的极端场景(行业称Corner Case)中,系统如同“近视眼患者”看不清歪斜的警示锥,更无法理解被大风吹乱的反光条。对比行业L2级平均水准,其极端路况识别率低13%(72% vs 85%),而碰撞后开门成功率仅38%(行业65%)
车企与家属的认知鸿沟 小米声明强调“驾驶员最终接管符合L2责任划分”,但家属质疑:为何系统未提前预警改道?车门应急机制是否存在设计缺陷?这场博弈背后,是L2级辅助驾驶的模糊地带——车企宣传中常强调“无限接近L3”,事故后却搬出“辅助驾驶需人类担责”的法律条文
安全与营销的失衡 事故暴露两大顽疾:一是部分车企将L2包装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二是安全冗余设计缺失。90%主流车型通过电池穿刺防护测试,而SU7标准版尚未达标;多数车辆未配备碰撞自动弹射门锁等物理逃生装置 。
22:00:00 车辆启动NOA,以116km/h巡航
22:12:30 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开始减速
22:12:32 驾驶员紧急接管(时速降至105km/h)
22:12:34 撞击水泥桩(97km/h)
22:12:40 电池爆燃,车门锁死
遇难者家属提出四大诉求:
公开事故前120秒完整行车数据及车门锁死技术分析
建立第三方事故鉴定机构,打破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困局
车企公示安全研发投入比例,接受社会监督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2025年测评)
安全指标
小米SU7标准版
行业L2平均水平
极端路况识别率
72%
85%
接管预警时间
2.1秒
3.5秒
碰撞开门成功率
38%
65%
电池穿刺防护
未达标
90%车型通过
血的教训:智能驾驶的必修课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发展的残酷真相——当车企追逐算力参数和营销噱头时,生命安全不该成为技术狂飙的代价。三位年轻女孩用生命叩问行业:真正的智能,应该让人类在机器的守护下更安全,而非在算法迷宫中独自面对生死考验。 正如事故家属所言:“我们不要完美无瑕的科技,只要对生命存有敬畏的技术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