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某县城超市的储物柜前,65岁的退休教师王秀兰正用布满裂纹的手机扫描二维码。屏幕上弹窗突然跳出一行红字:"AI视频剪辑三天回本!"这个曾把毕生积蓄锁进银行保险柜的老人,此刻却毫不犹豫地为"智能创富课程"支付了2980元——相当于她三个月的退休金。
这笔钱原本要给在深圳打工的女儿凑房贷,如今却化作云端服务器里的一串加密代码。这不是某个黑色幽默的剧本,而是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蔓延的"智能杀熟"。
算法镰刀割向"数字洼地"
这些标榜"零基础月入过万"的AI课程,本质是精心设计的电子保健品。讲师们像传销分子般活跃在老年社群,把"深度学习"包装成包治百病的脑白金,用"中视频计划"虚构出触手可及的财富神话。河南周口的张建国夫妇,在"AI导师"指导下制作的搬运视频,播放量始终停留在个位数,而他们缴纳的5980元学费,却精准计算出这对环卫工家庭需要扫268天大街才能赚回。
工薪阶层的"数字软肋"
这场围猎之所以屡屡得手,正因击中了中国4.2亿工薪家庭的焦虑命门:当北上广程序员讨论大模型参数量时,县城父母还在为微信转账验证码发愁;当科技精英畅谈AGI革命时,流水线工人正担忧孩子会被AI取代。这种信息差滋生出畸形的市场需求——河北某AI培训机构70%学员是帮子女"探路"的中老年,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点击着"智能副业"按钮,试图在数字洪流中为家庭抓住救命稻草。
下乡的底层逻辑
破解困局需要建立"数字免疫系统":北京市海淀区推出的"社区AI防诈专员",通过分析课程话术模型,已拦截87%的诈骗链接;浙江推行的"银发数字驾照"制度,要求AI产品必须通过适老化认证才能投放下沉市场。更根本的是要疏通技术普惠的毛细血管——广东某玩具厂开设的"AI质检员培训",真正让工人们用会调试机械臂的技能换来了15%的薪资涨幅。
据工信部《适老化技术诈骗白皮书》显示,2023年涉及中老年的AI诈骗案同比增长217%,涉案金额高达38.7亿元,相当于每个工薪家庭被无形收割542元。当科技巨头们忙着在乌镇峰会高谈阔论时,或许该低下头看看:那些散落在县城储物柜、城中村出租屋、工厂宿舍里的电子韭菜,正在用最原始的生存智慧,书写着另一份"中国AI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