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报道,以色列近期首次派遣F-35I战斗机,参加了在美国内华达州举行的红旗空军演习。
喜欢研究美国军事的朋友,对于红旗演习都不算陌生。这是美国空军组织的大规模空中演习之一。在红旗演习的基础之上,美国空军衍生出了其他类型的演习,覆盖网络战、太空战。但是红旗演习依然是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最受重视的演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41fb4f5d7a0af9096966516a554b3be.jpg)
(外电对红旗演习的报道)
就在本次演习前不久,以色列刚刚向美国求购了KC-46A空中加油机,美国和以色列还进行了其他的联合军事演习。主要假想敌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与沙特阿拉伯恢复了外交关系的伊朗。
红旗演习每年在内华达州举行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场景和重点领域。1月份的红旗演习为期三周,英国和澳大利亚空军参加,重点关注中国。第三次红旗演习定于8月举行,并不打算邀请什么盟国,所针对的也仅仅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以色列不太可能跟随美国参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更不可能直接参与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因此可以判断,以色列这次参加红旗演习,是针对伊朗。
以色列国防军也没有避讳这个问题,他们指出,美国领导的演习加强了“两军作为关键伙伴的行动合作,保障中东地区和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772e9b8814193cf9f1898007e4be9bf.png)
(以色列的F-35I)
在这次演习当中,总共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基地部署了大约100架作战飞机,其中有7架是来自以色列的F-35I。也就是说,以色列把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第五代战斗机F-35都派到了美国,可见对于演习的重视,以及对于战法研究的迫切。
至于以色列为什么有打击伊朗的想法,这和伊朗的“核武器计划”有直接关系。一直以来,伊朗坚持发展自主的核力量,引起了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不满。但是无论美国还是以色列,都没有胆量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正式战争,来摧毁伊朗政权。所以,以色列特工组织对伊朗核计划进行了多次破坏,包括刺杀科学家、炸毁离心机等等。这些固然给伊朗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却没有能够彻底阻止伊朗追求核力量的步伐。以色列很可能正在筹划一场具备相当规模的空中作战,来摧毁伊朗的核反应堆,就像1981年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那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9c4acf944313bc0815284bf1afd27b4.png)
(以色列F-35在内利斯基地)
不过伊朗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对手。特别是在空中作战领域,伊朗不但能够大规模向国外提供无人机,同时也研制成功了相当多数量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伊朗还曾经展示过自行研制的防空警戒雷达和火控雷达。
伊朗并不是一个基础工业发达的国家。在防空导弹研制方面取得这样的大跨越,离不开国外的技术支持。其中可能性比较大的来源就是俄罗斯。虽然俄罗斯的防空导弹技术已经被中国超越,但是对于以色列空军的老款作战飞机,包括F-15和F-16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对手。因此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发起空中打击,担纲主力的一定是F-35。只有这种隐身型号,才能突破伊朗防空导弹的警戒线。
不过以色列拿到F-35的时间还不算长,目前为止实战使用的案例,只有拦截伊朗发射的自杀无人机。精确对地打击的战法,还没有得到演练。在以色列本土,也不具有内利斯基地那样庞大完整的靶场体系,以色列飞行员很难充分掌握和体验F-35的各项功能,所以他们从西亚地区长途跋涉到美国,进行这样的演习,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4ad7d72f2637daaab4922bb31e8fabb.png)
(以色列空军还在使用老款的波音707)
那么这次红旗演习过后,以色列会不会很快就发动对伊朗的空中打击呢?恐怕他们也很难做出这样的决定。今天的伊朗不是当年的伊拉克,伊朗拥有数量庞大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虽然性能不高,但是覆盖以色列境内的目标还是能做到的。以色列虽然是个先进国家,但毕竟国土狭小,目标数量有限,伊朗可以集中相当数量的导弹来突击同一个目标。伊朗导弹的精度还是不错的,这在2020年对驻伊拉克美军基地的打击当中可以得到验证。
哈马斯武装在伊朗支持下制造的土火箭,就给以色列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如果以色列贸然发动空袭,招来了伊朗的大规模导弹报复,那么以色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生活都会遭到很大的破坏。完全是得不偿失。所以,当这7架F-35从内利斯基地回到以色列之后,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得到空袭伊朗的任务。
而且伊朗的周边安全形势越是改善,以色列就越不敢单枪匹马向伊朗发动进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促成伊朗和沙特恢复外交关系。直接影响到了以色列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