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顺治的制度如何为“康乾盛世”筑牢根基?

历史新视野 2024-09-19 13:17:27

中国有句俗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康乾盛世”确实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接力打下基础的结果,不过顺治皇帝的功劳也不能被忽视。顺治帝是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他 6 岁就当上了皇帝,24 岁就驾崩了。很多人觉得顺治只是个过渡皇帝,好像一直生活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光环之下,但其实顺治皇帝为清朝做了不少事呢。 1650 年 12 月 31 日(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这在阳历里已经快到年尾了。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打猎的时候突然死了。

多尔衮死了之后,顺治皇帝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可这个时候英亲王阿济格还想效仿他弟弟多尔衮当摄政王,顺治皇帝肯定不同意啊,于是就打消了阿济格这个念头,在 1651 年 2 月 1 日举行了亲政大典,正式开始自己管理国家。别看顺治这个时候才 14 岁,他可是少年老成,这可能是北方游牧部族的特点吧,年纪轻轻就挺成熟的。 顺治开始执政之后,对关外的旧制度和多尔衮当摄政王时留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革,这样就缓和了满洲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紧张的矛盾,让清朝的统治更稳固了。顺治皇帝亲政时进行的这些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顺治改制”。不过后来很多人都把这个改制给忘了,还觉得这些功劳都是康熙的。可能是因为顺治死得早,大家就觉得这么年轻的皇帝能做出什么大事呢?但其实顺治皇帝的能力挺强的,虽然他年纪小,但是他有一帮能干的大臣,他自己也有想法。 顺治皇帝改制的内容挺多的,政治、文化、经济、农业、法制、民族等方面都涉及到了,下面我们就根据清史的一些资料,来看看顺治皇帝的这些改革。

一、兴文治

清朝入关之前,满族在辽左那一带崛起,他们这个民族比较崇尚武力,不太重视文化。顺治皇帝把这种游牧部落的传统带到了北京。可是顺治皇帝慢慢发现,满族人这种落后的习惯在中原地区不太合适。所以顺治亲政之后,就下令增加八旗乡试、会试,在 1653 年还设立了“八旗宗学”。《清史稿·选举制一》里说,选满洲的生员当老师,凡是没被封的宗室子弟,10 岁以下的都可以入学,学习满文。不久之后,顺治又发现满、汉、蒙八旗子弟都喜欢玩蹋石球,就跟礼部说,让这些子弟在骑马射箭的空闲时间,也看看书,还让各牛录监督他们。 在顺治的大力推动下,清朝编了好多书,像《资治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易经通注》《孝经注》《孝经衍义》《内测衍义》《人臣敬心录》《道德经注》等等。他还组织人编了《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让满汉的学士把《五经》《三国》翻译成满文,给满洲官员看。顺治这样做,就是想提高满族官员的文化水平。 顺治在《资治要览》的序里写得挺实在的,他说自己努力治理国家,学习古代的经验,看了四书、五经、通鉴这些书,大概知道了一些道理,又看了十三经、二十一史和诸子的书。然后他从这些书里选了关于政事的内容,编成了三十篇,每一篇都有个中心思想,把文字连起来,忠臣孝子、贤人廉吏的事迹都写了一些,那些奸贪不肖、悖乱的人也写在里面,这样就有了好的和坏的榜样。顺治这样写,就给满族官员和子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改官制

顺治入关之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官制。这个问题不解决,清朝这么大的国家运转起来就很麻烦。所以顺治就根据明朝的官制,建立了内阁、翰林院这些机构。1658 年 7 月,他又下令在三院建立内阁,把内三院秘书、宏文、国史这些名称去掉,大学士改成殿阁大学士,还设立了翰林院,有一个掌院学士。另外,各衙门、汉启心郎原来是因为诸王贝勒管理部院事务才设的,现在宗人府启心郎还是照旧,其他部院的满汉启心郎都裁掉,按照原来的品级安排其他工作。 顺治的这个官制改革,把满、汉官员的品级统一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在改革之前,同样的官职,满官的品级比汉官高。比如大学士,满官是一品,汉官是二品;学士,满官是二品,汉官是三品;尚书,满族官员是一品,汉族官员是二品;侍郎、郎中等职务也是这样。这种不平等的官级设置,明显是歧视汉族官员,也让汉族官员没有积极性。 1660 年,顺治又规定了八旗的汉字官员的称呼,固山额真叫督统,梅勒章京叫副都统,甲喇章京叫参领,牛录章京叫总领,昂邦章京叫总管。这样清朝的官制就基本规范了,对清朝的统治有好处。

三、治野蛮

清朝入关之前,是靠游牧部落的征服方式发展起来的。入关之后,清朝八旗那种游牧部落的野蛮和杀戮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1660 年,贝勒尚善去云南打仗的时候,他的兵老是骚扰和抢掠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都很不满意。顺治知道了,就罚贝勒尚善两年的俸禄。参加这次打仗的都统巴思汉、胡沙都被降职了,还罚了一年的俸禄。副都统傅喀被撤职了,还要罚一百两银子。负责调查这件事的学士麻勒吉和审理这个案子的刑部尚书图,因为在处理尚善掠民的事情上偏袒尚善,也都被撤职了。 清朝官员因为派兵抢掠老百姓而受到这么严重的处罚,在清朝初年还是第一次。我们都知道,满族刚开始的时候崇尚武力,他们觉得在攻城的时候可以不守军纪,所以经常杀人抢掠。顺治皇帝对尚善的处理,说明清朝开始治理本民族的野蛮行为了,这样老百姓才会信服。

四、倡联姻

在古代,皇家联姻和官员联姻是巩固统治的一种办法。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时候,就经常用联姻的办法。后来女真统一了,努尔哈赤又和蒙古各部联姻,很多蒙古贵族的女孩都进了清朝的后宫。 顺治亲政之后,改变了满蒙联姻的传统。1653 年 8 月,顺治把妹妹和硕纯恪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1655 年六月,又把侄女(肃亲王豪格的女儿)嫁给了靖南王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1660 年六月,把承泽亲王硕塞的女儿,也就是顺治的侄女,嫁给了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隆,顺治自己还娶了汉族的女人石氏、陈氏、唐氏做妃子。 顺治的这种满汉联姻,让民族之间的矛盾缓和了不少。

五、限圈地

顺治四年三月的时候,顺治就下过命令,说民间的田屋不能再圈占了。可是民间还是经常有零星的圈占土地和房屋的事情发生。顺治八年二月,他跟户部的官员说,那些老百姓全靠土地生活,他听说到处都在圈占老百姓的地,用来打猎、放鹰和军队驻扎,这样就把老百姓种地的地方夺走了,断了他们的生路。他让户部赶紧通知地方官,把以前圈占的土地都还给原来的主人,让他们赶紧种地。过了几天,顺治批准了兵科都给事中李运长关于免除圈占良乡、涿州十三州县“未圈田舍”的提议,这样就避免了几万老百姓无家可归。 顺治皇帝亲政之后,把多尔衮的家产都没收了,但是多尔衮在圈地的时候偏袒正白旗,把分给镶黄旗的京东一带拨给了正白旗,顺治皇帝没有追究这件事。要是顺治皇帝纠正了这件事,可能又会引起新的圈地运动。 顺治九年,清朝处理清菟县民路斯行等三百多人“控告房地被王仪夺带投充”的案子。这三百多人的房地不是王仪他们带去投充的,但是户部圈占之后没有还给他们。路斯行他们多次告状,每次告状都要被责罚。顺治就下令让王仪等人把八庄房地还给这三百多人,而且这三百多人九年的地租都不用交了,还把户部尚书车克等人和原来的知县周玮等人都处分了。 顺治十年,清朝把八旗退圈的九万九百五十四垧地交给地方官,平均分给老百姓种,按照开垦荒田,三年之后交税的规定。顺治的这些政策让老百姓的生活稳定了不少。

六、奖垦荒

满族人入关之前主要靠打猎为生,入关之后就面临着中原的农业文明。所以要“入乡随俗”,清朝急需发展农业。 明清两朝交替的时候,连年打仗,很多土地都荒了,人口也减少了,农业和经济都很萧条。顺治亲政之后,很着急这个问题。他下令用屯田的方式开荒,让兴屯道给难民提供耕牛、种子和农具。那些自愿开荒的人,都归兴屯道管,给他们无主的荒田,让他们带着家人去种地。同时,顺治皇帝还让军队里的老弱兵丁在驻地附近屯田,给军队提供粮草。但是屯租比民粮高好几倍,屯民都很害怕。1655 年,取消了民屯,把各省的屯田荒地都交给有关部门,按照三年之后交税的规定,广泛地招募人来开荒。 1657 年,顺治把开荒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内容。督、抚、按一年内开两千顷以上的记录下来,六千顷以上的升官一级;道、府开一千顷以上的记录下来,二千顷以上的升官一级;州、县开一百顷以上的记录下来,三百顷以上的升官一级。如果开荒的数量不真实,或者开了之后又荒了,新老官员都要受到处罚。

不管是在官制上,还是在倡导满汉联姻方面,顺治皇帝都做得挺好的。清朝虽然是满族建立的,但是它是全天下的王朝,如果对民族厚此薄彼,不仅不利于统治,而且也不稳定。把满汉官制统一了,大家就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为清朝做事了。 第三,加快同化速度。顺治改制中,不管是大兴科考,还是垦荒,都是从落后文明向先进文明靠近。中原地区在文化等方面比清朝入关前先进多了,顺治皇帝也意识到,如果不主动融入中原文明,就会被中原文明淘汰。

0 阅读:13

历史新视野

简介:以新的视角、解读历史,突破传统历史观念和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