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已经编成了12个野战步兵纵队,总计36个步兵师。
不过这12个纵队的实力状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总的来说以较早成立、主力较多的第1、第2、第3、第4、第6纵队兵力、战力为强;其次是1947年夏秋之际组建的第7、第8、第9、第10纵队。
而到1948年后组建的第5纵队、第11纵队、第12纵队,则又是另外的实力档次。
尤其是第11纵队,是由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独立第1、第2、第3师编成的,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相对要差些。
因为编成时间较晚,所以到辽沈战役前还比较缺乏大规模正规战经验。
不过新成立不久的第11纵队依然展现了比较强的战斗力,在辽沈战役初期的出击北宁线作战中打的很猛。
在随后阻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以保障锦州解放作战中,第11纵队也有出彩表现。
大家现在都知道塔山阻击战,当然此战是第4纵队主打的,当时第11纵队部署在第4纵队西侧山地上,主要起到策应作战的作用。
但现在绝大多数网友不太了解的是,在当年10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主力转移到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时,在葫芦岛的东进兵团又发动过一轮大规模进攻。
此次进攻指向的就是第11纵队第33师的阵地,我军称为沙河营阻击战。
为组织此次进攻,国民党军投入了从山东调来的第39军所辖的第103师和第147师(原番号为新编第2旅,我军参战指挥员回忆中也称其为新编第2师);第54军的第198师、第62军的第157师,并加强了炮兵配属。
上述的这4个师中,除了第157师参加过此前的塔山进攻作战外,其他三个师当时都没有用上。其中第198师被阙汉骞用于留守了,而山东来的两个师则没赶上战斗。
而且第103师和第198师还是国民党军在1945年时就配备的美械师,可谓绝对的主力部队。
以4个师的力量进攻第11纵队一个刚升格不久的师,压力当然是巨大的。
因为当时的第33师并非东野老的主力师那样齐装满员,而且前期的出击北宁线作战也有伤亡减员。
所以面对国民党军精锐的猛攻,第33师付出了很大代价,时任第11纵队副司令员兼第33师师长的周仁杰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该师在阻击战中伤亡了1500余人,毙伤敌人1800余人。
虽然从伤亡比上看比较接近,但这可是咱们一个升格不久且并不满员的师,抗击敌军两个美械师,外加另外两个师所打出的战绩,所以含金量是很高的。
而且在战斗进行时,罗荣桓政委亲自打电话到前线询问战况。在战斗结束后,第11纵队要执行入关任务时,还得到了非常特殊的待遇。
当时东北野战军除了12个纵队36个步兵师之外,还有18个独立师。
部队入关时,每个纵队额外多配置一个独立师,使得纵队从三师制改为四师制;我们知道东野部队的纵队本来兵力就很庞大,再加上一个师显然实力会更强些。
而第11纵队的情况是,加进来了两个独立师,其中的一个师就被点名补入上述提到的第33师中。
所以辽沈战役后的第11纵队,其实是原有的3个步兵师,再加上2个独立师组成的。
其中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独立第8师并入了第33师(第144师),而独立第6师则改为第161师,编入了第11纵队(第48军)。
从当时第48军所属各师的兵力状况看,独立第8师可能除了补充第33师(第144师)外,也匀给了其他各师一部分兵力。
反正大家都是冀察热辽军区的部队,兵力的合编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辽沈战役后的第11纵队,最后依然是4个师的番号,但却融入了5个师的力量,这一点需要注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