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史称“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运动只维持了103天,便失败了。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这场可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变革被扼杀在摇篮中。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变法七君子被打入大牢。
24日下午,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前面我们说过被抓进大牢的有七个人,为什么为壮烈牺牲的只有六个人呢?难道那个人在变法中的作用不重要,慈禧不想杀他吗?
其实幸存下来这个人是慈禧最想杀的人,这个人叫徐致靖。
他是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乃变法骨干,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就是他保举的。如果变法成功被打入冷宫的就不是光绪而是慈禧了,慈禧能不想杀他吗?所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时,徐致靖也进了监狱。
并且,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头一个人就是徐致靖。徐致靖被变法牵连抓进大牢,徐致靖的一家人乱了手脚,赶徐致靖被变法牵连抓进大牢,徐致靖的一家人乱了手脚,赶紧东奔西走营救。他们首先想到了当朝的红人李鸿章。
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又是密友,自然不会见死不救。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只好求慈禧的身边红人荣禄出面向慈禧求情。荣禄是慈禧的心腹,也是扼杀变法的功臣,他向慈禧轻描淡写,说徐致靖只是个书呆子,并未深涉其中,慈禧没法不给荣禄这个面子。所以,徐致靖就被从轻发落了。
其实,被处死的六个变法英雄中还有一个人有机会获救,那就是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容就义的谭嗣同。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朝廷命官,当时是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跟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张之洞关系密切。如果谭继洵出手救自己的儿子应该有希望的。但谭继洵自己始终没有向慈禧求情,也没有通过别人向慈禧求情。
试问天下父亲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在儿子生死关头,谭继洵为什么如此冷血,眼看儿子走上法场无动于衷呢?难道谭嗣同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或者他们父子没有感情?
谭嗣同不但是谭继洵亲儿子,而且父子情深。谭嗣同小时候得过一场重病,昏死三天又奇迹般醒来,捡回了一条命。因此父亲给他取名复生,从此对儿子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哪怕政务再忙都要多陪陪儿子,父亲对谭嗣同的在乎可见一斑。
谭嗣同小时候勤奋好学,知书达礼,才华过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荣,父亲官场得意,经常高朋满座,少年谭嗣同经常被父亲介绍给同僚。谭嗣同也给父亲长脸,经常在客人面前背诵名著,吟诗作赋,赢得大家满堂喝彩。谭继洵不苟言笑的脸常常会在客人对儿子的夸赞声中,绽开笑容。但随着谭嗣同长大,父子之间出现了裂痕,这种裂痕来自父子对时政的看法。
谭继洵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而且政绩斐然,名声很好的官员。他比任何人更关心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一直进行着苦苦思索。但谭继洵认为国家的旧秩序由来已久,就是变革也不能伤筋动骨,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也需循序渐进,要以教育为先导,经济为后盾,慢慢进行。
而儿子觉得父亲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认为父亲是抱残守缺,贪恋荣华富贵,不能把个人荣辱放到一边。父亲则觉得儿子背叛祖宗,崇洋媚外,认为日本和欧洲那一套是歪门邪道,不合国情。
就这样,每次父子俩在一起都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谭嗣同19岁那年,有一天父子俩又为国事争执,谭继洵眼看儿子“误入歧途”,荒废学业,先是声泪俱下,后来大发雷霆。谭嗣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谭继洵也气得大病一场。
后来谭嗣同虽然也回过家,也对父亲问寒问暖,试图修补关系,但父子俩心里的裂痕却无法弥合,谭继洵甚至都不愿意在亲朋和客人面前提起儿子。可是,分歧归分歧,再大的分歧也不会让父亲对儿子陷入绝境,袖手旁观。谭继洵不救儿子的原因恰恰是他爱儿子,太了解儿子的性格了,他知道儿子认准的事情是不会回头的。
作为一个心系国家前途的国家栋梁,谭继洵更有使命感,比谁都关心国家命运。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时候国内各界的强烈反应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对风口浪尖的谭继洵心灵的冲击可想而知。他可以不理解变法,但不能不被儿子为国为民,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赤子之心所感动。
作为一个深明大义,又有家国情怀的朝廷命官,他如何不想救自己的儿子呢?
轰轰烈烈的变法进行中,作为一个父亲,一定是夜夜辗转反侧,天天食不甘味,为儿子的安危担忧。当变法失败,儿子成为阶下囚,被判处斩,父子马上就要阴阳相隔,生离死别,谭继洵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但知子莫若父,他知道儿子的倔脾气,知道儿子认定了要为变法流血,哪怕慈禧答应大赦谭嗣同,也不会让他若无其事走出去,起码要有个手续,要写个悔过书,有个交代。但儿子会答应吗?如果儿子不答应悔过,反而会让慈禧发怒,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会株连亲人。
所以,谭继洵思前想后,苦痛挣扎还是放弃了求情的想法。事实表明,谭继洵没有看错自己的儿子,谭嗣同在变法失败事实表明,谭继洵没有看错自己的儿子,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不是没有逃生的机会,但为了警醒世人,他决心抛头颅、洒热血,主动放弃了生还的机会。
谭嗣同在生死关头留下了那段掷地有声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由此可见,即使谭继洵疏通成功,谭嗣同也不会妥协偷生,所以谭继洵内心尽管难舍,也只能无奈地任由儿子被慈禧杀害。
谭嗣同死后,谭继洵强抑悲痛,给儿子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