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4年,氐人李雄在巴蜀建成汉,匈奴人刘渊在山西建前赵,揭开五胡十六国的乱世序幕。
316年西晋灭亡,318年司马睿在建业称帝,建立东晋,继续延续晋室香火。
从此,收复中原、平定巴蜀,就成为东晋的两大对外作战任务。
相比起来,平定巴蜀更务实些。
一来,成汉的实力远不如中原政权。
二来,它占据长江上游,让东晋据江而治的防线总是闪着一个大缺口。
所以,东晋抽空就去揍一下成汉,但都止步于巴蜀的地势险峻。
直到347年,东晋最有才干的野心家桓温的出现。
他2月抵达四川青衣江,不到3个月,就搞定了偌大一个成汉,李势投降,成汉灭亡。
除了大背景之外,这场灭国战争还有4个“偶然”事件,左右了整个战局。

一、347年的天下大势
347年,并存着五个政权:江南的东晋、中原的后赵、西北的前凉、东北的前燕,以及西南的成汉。
东晋的晋穆帝年仅4岁,皇太后褚蒜子临朝,司徒蔡谟(侍中何充死后)和会稽王司马昱辅政,继续秉承东晋“出了事再说”的理念,偏安江南。
中原的后赵石虎,正与西北前凉的张重华死掐。
东北前燕的慕容皝忙着攻打朝鲜半岛的扶余国。
此时,东晋执掌六州军事的荆州刺史桓温心想,要成大事,必须得攒点业绩啊,不能这么闲着,就咨询第一谋士袁乔。袁乔说:
“后赵无暇南顾,将军手握重兵,只需提1万轻骑精锐突进成都,伐蜀可成!”
这一年,桓温年仅35岁,又何以能执掌东晋的荆楚重兵呢?

二、洞悉一切的刘惔
345年,荆州刺史庾翼病逝,临终前推荐自己的次子庾爰之接班。
但第一辅臣何充却反对,认为庾爰之太年轻,于是推荐了庾翼的得力助手桓温。
何充素有名望,为人正直,又是五朝元老,他的建议基本就是最终决定。
只有同为侍中的刘惔表示反对。
刘惔是“魏晋八君子”之一,看人奇准。
他虽然非常欣赏桓温的才华,却也知道此人心怀异志。
但刘惔跟何充关系不错,也不好直接驳面子,就跟会稽王司马昱说,不如让司马昱接管荆州,自己做助手。
司马昱哪里舍得建业的舒服日子,回复说不去。
刘惔于是说,那要不我来当这个荆州刺史吧。
何充、司马昱们说,那也不行,你又没带过兵。
此时,刘惔如果再坚持,就显得动机不纯了,只好叹了口气。
就这样,桓温火箭升空。
成汉灭亡的第一个阴差阳错由此埋下。

三、未经允许就出兵
346年底,桓温上书朝廷伐蜀。
最支持他的何充已经病逝,满朝文武都怕桓温立功做大,同时也担心兵力不足,纷纷反对伐蜀,并预言此战必败。
年幼的晋穆帝和守成的褚太后也拿不定主意,迟迟不批复桓温的奏折。
刘惔也不支持,但又同时表示,桓温必胜。有人问他为啥,他说:
“以博知之。温,善博者也,不必得则不为。但恐克蜀之后,温终专制朝廷耳。”
刘惔说,桓温是那种喜欢博戏的人,没有十足把握不会出手。我只是担心他克蜀后,会反制朝廷。
而桓温左等右等圣旨不到,干脆直接出兵了,其心昭然若揭啊!
但东晋君臣,包括看人神准的刘惔,没一个有决断能力的,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就说成汉有多衰吧。

四、战场上的啼笑皆非
1、李势得知桓温大兵压境,连忙派李福、李权、昝坚伏兵合水南岸。
谁知,昝坚认为桓温不会走寻常路,于是擅自作主,领一支主力跑北岸打阻击去了!
桓温的确走的南线。
但他听从袁乔的计策,将辎重与老弱病残留驻彭模,自己则仅带三天口粮,率精锐部队直扑成都。
成汉实力最强的三支主力,李福攻打彭模,败。
李权追击桓温,三战三败。
昝坚在合水北岸扑了个空后,连忙调头往成都赶,路上听说李福、李权都败了,顿时军中自溃,一仗没打,也败了!
昝坚如果不瞎跑,桓温凶险之极。

2、桓温当上荆州刺史,不奉旨就出兵,昝坚瞎跑,三次的阴差阳错还是没把成汉弄死。
李势此时的成都城内,尚有与桓温决一死战的本钱,所有人都上了战场,死守都城。
桓温渐渐不支,汉军的箭都能射到他的马了,只好下令撤兵。
谁知,负责传令的鼓吏因为过于紧张,居然敲响了前进的鼓令!
就在进退茫然之际,又是袁乔拔剑高呼,奋勇督促将士冲锋,晋军重新振作起来,一举攻克了城池!
袁乔无疑是东晋伐蜀第一功臣,将错就错,成就桓温人生中的第一次伟业。

347年4月,李势五花大绑,垂头丧气地出城投降。
不过,李势最终寿终正寝,于361年在建业去世。
他唯一的女儿李氏,被桓温收为妾室,甚是宠爱。
桓温的正妻、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很是恼火,趁桓温不在,领着10几个丫鬟,提着刀就去杀李氏。
一进屋,只见李氏长发垂地,姿色绝丽,从容不迫地说:
“我是亡国之女,本就不该出现在这里,今天能死,那太好啦。”
司马义男咣当一声,刀掉地上,上前抱住她说:
“你这般容颜,我见了都心生怜惜,何况是桓温那个老色胚呢!”
这就是成语“我见犹怜”的典故。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四次偶然,但凡稍偏一偏,成汉都能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