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3年,杜牧自宣州往扬州,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
一路游览江南风景,不禁感慨万千,咏诗怀古: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谓“北造像,南造寺”,南北朝尤其是南朝,佛教得以广泛推广,多位皇帝都崇信佛教。
到南梁时,佛教传播达到巅峰,有寺院2800多座,僧尼82000多人。
而就在这个佛寺遍地开花、僧尼随处可见的时代,却有一人在孤独而坚定地宣传世间无佛。
即使梁武帝萧衍组织大型学者团来与他辩论,他仍然孤身一人,梗着脖子舌战群学,寸步不让。
这位南朝齐、梁时期的孤勇者,名叫范缜。

一、未老先衰
范缜自幼以孝悌闻名,少年时投到大儒刘瓛门下学习。17岁为避北魏战祸,离开刘瓛,前往建业。
刘瓛的弟子基本是清一色的权贵子弟,天天豪车出入,锦衣玉食。
只有范缜穿着布衣草鞋,每天步行来上课,众人都疏远他。
但489年刘瓛临终前,竟陵王萧子良却专门指定范缜来给恩师做饭侍疾,足见范缜才是刘瓛心中真正亲近的弟子。
南朝宋时,范缜无人赏识,郁郁不得志,29岁便已满头白发。
幸好479年南齐代宋,齐高帝萧道成起用新人,范缜才第一次步入仕途。

二、只此一枚
南齐时,范缜可书的政绩只有一件,就是齐明帝萧赜永明年间,出使北魏,让魏齐两家修好。
同期的北魏是冯太后与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的那位)掌政,恰好也无意南伐。
这一时期(483-493年),被称为“永明之治”,南朝一片安定繁荣。
于是,佛教迅速兴盛起来。
上至齐武帝、大臣和名士,下至黎民百姓,都笃信因果轮回,佛理义学更是成为读书人的必研课题。
范缜却违和感十足,跳出来表示反对。
就像一排队伍中,问“谁不想混了,往前一步走!”,范缜噌地就窜出来了。
回头一看,全场所有人都愣愣地盯着他一个。
天上地下,东西南北,只此一枚。

三、粪坑之花
南齐最有名的大型文学集团首脑、竟陵王萧子良看不下去了(范缜也是集团成员之一),心想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于是,他准备说服范缜。
毕竟,萧子良的文化程度和佛学造诣也很高。
他对范缜说:
“你说没有因果轮回,那为啥人们有贫富贵贱之分?”
范缜回答:
“人就像树上的花,风吹过时,有的花瓣飘落在厅堂的软席上,比如王爷您;有的花瓣掉到粪坑里,比如下官我。跟因果有毛线关系啊!”
萧子良杵在那半天,也没想出如何破。
转头一寻思,我手底下这么多文化人,总有能破范缜的。
结果,牌都打光了,还是没人能破。
最后,萧子良甚至说,只要你范缜投降,我就给你升官。
范缜却得意地哈哈大笑说: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这一轮的辩论,虽然谁也没说服谁,但很明显,轻量级的一方赢了。

四、对战天团
经此一战,范缜灵感迸发,写下了著名的《神灭论》一文到处发放,不服来辩。
507年,梁武帝萧衍下诏书,让大家都发表一下对《神灭论》的看法。
一时间,多达65位的当世一流学者奋笔疾书,发文攻击范缜。
讲真,当时的科技和思想水平,还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相信有佛显然更轻松些。
而且,以一人对战学者天团,裁判萧衍还是个超级佛迷,范缜这勇气和才华也是没谁了。
论战的结果,还是谁也没说服谁。
当时有个叫僧佑的大和尚,记录了这场论战,说范缜:
“辩摧众口,日服千人。”
意思是,一天下来,有1000多人对范缜表示服了。
这个“服”,也不知是对讲的道理服了,还是对打死都不松口的性子服了。

五、幸运的范缜
皇帝都带头信佛教,为啥杠子头范缜却没事呢?
1、齐武帝萧赜施行仁政,当然能容下范缜。
2、齐明帝萧鸾倒是挺残暴,但他喜欢道教,范缜还是没事儿。
3、等498年萧鸾下线了,范缜又赶上母丧丁忧,回家啦。
4、502年梁武帝萧衍上位时,他本来就是范缜的老朋友,另一个开国重臣范云是范缜的堂弟,再加上萧衍正处于明君期,更不可能为难范缜了。
而且,虽然萧衍迷恋佛教,但骨子里依旧是以儒学为基。
5、最为重要的一点,范缜反佛论战的理论深度和高度,都远未达到威胁皇权的价值观层面,在当时也没啥影响力。

范缜论战没出事儿,但他的脾气还是让他吃过亏。
503年,侍中、中军将军王亮请病假不上班,却被人发现在家里宴请宾客,捋为平民,昔日好友纷纷与之断绝来往。
505年,萧衍让大家推荐人才,范缜便推荐了挚友王亮,被大臣们群起而弹之,贬到广州去了。
不过,507年范缜就回到了京城,然后发生了和学者天团辩论的事情。
509年,王亮也重新出仕。
此时的萧衍,容人之气度值得钦佩。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齐、梁两位武帝时期,南朝文化非常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