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书的经典作品
行书,这一书法艺术形式相传发端于汉末,乃是楷书的快速书写变体。它处在楷书的规整严谨与草书的自由奔放之间,既不似楷书那般规整端庄,也没有草书那般草率。在众多行书佳作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堪称典范之作,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语生动描绘其字体的雄奇刚健与秀美俊逸,此作更是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唐代颜真卿所书的《祭侄稿》,则笔力遒劲、气势奔放,古人将其评为“天下第二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中,带有明显楷书特征或趋近于楷书的被命名为“行楷”,而带有草书特征或接近草书的则被称作“行草”。行楷领域,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其畅达而腴润。此外,如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并有众多作品传世。
颜真卿《祭侄稿》
二、行书的用笔特色
行书处于楷书与草书的交汇地带,其用笔之法巧妙地融合了楷书的点画技法与草书的使转技巧。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融合绝非机械生硬的套用,而是基于书写的便捷性和体势的需求,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经过加工提炼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表现形态上,近于楷书的行书(即行楷),其点画形态主要传承自楷书,但鉴于书写的速度与节奏较楷书明显加快,笔锋在点画中不可能有更多的停留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大都顺势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致使原有的楷书点画形态发生改变,进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全新的用笔特质。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1
至于近于草书的行书(即行草),为着保持字形的易识性,往往会借鉴草书使转用笔的原理和笔势,但在具体的作法上又与草书存在显著差异。正是通过在楷书和草书之间如此精妙的取舍与变化,才塑造了行书独特的用笔特点。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2
三、行书的独特特征
01 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让书写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减省点画并非随意删减,而是在遵循一定规律和保持字形结构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
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3
02 笔势流动
A、增加勾挑与牵丝
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使原本独立的点画之间产生了呼应和连贯。
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4
再如“清”字,三点水的最后一点向右上挑起,与右边的“青”字产生了联系,整个字显得一气呵成。“风”字在行书书写中,撇画收笔处往往会向左上勾挑,与横折斜钩相互呼应,增强了字的动态感。
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5
B、改变书写笔顺
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比如“为”字,楷书的笔顺是先点,再撇,横折钩,最后是里面的点;而行书常常先写横折钩,再写撇,最后写点。
“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不能随意乱写,否则可能会导致字形错误或者书写不顺畅。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6
03 用笔灵活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天”字,书的捺画较为规整,而行书里,捺画既可以写成舒展的捺,也可以写成反捺,甚至可以省略捺画,直接以一个长点代替。
正是这种用笔的灵活性,让行书充满了变化和创造力,能够展现出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7
04 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就拿“和”字来说,在不同的行书作品中,“禾”字旁与“口”字的比例、位置和形态可能各不相同。有的“禾”字旁写得较为修长,“口”字小巧;有的则反之。“乐”字更是变化多样,有的写法较为规整,有的则夸张变形,将笔画伸展或收缩,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像“龙”字,头部、身体和爪子的形态都能有多种变化,有的刚猛有力,有的则婉转飘逸。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8
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使得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能够根据书写者的心境和创作意图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这也正是行书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09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10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11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12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13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14
董其昌行书《前后赤壁赋》册-15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荊靈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並直舉胸臆。非傍詩史。自靈均以來。多歷年代。雖文體稍精。此祕未覩。休文之論。惟東坡此賦足以當之。董其昌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