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2024重大改革,会被取消吗?被耽误的老师怎么办?

东方约闻 2024-05-27 08:24:47

​​​​

本人此前发过一文,分析佛系教师“炼成”的原因,其中职称制度就是一个罪魁祸首。

职称制度极不适合义务教育段的中小学教师,这个“毒瘤”弊病深痼,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擅长于钻营取巧的老师,耽搁了众多埋头教学无私奉献的老师,饱受争议,却迟迟不取消,实在令人心冷。

说起来,职称制度在实行之初,对于尽快规范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教育发展的环境和需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职称制度就像个老掉牙的腐朽的“顽固派”,硬是逆着时代不谢场。

首先,仅职称制度衍生出的教育内部权力腐败一项,就罄竹难书。

一是大量脱离一线借调到上级部门的“关系户”老师,既当了“领导”高高在上,又借机截留各种荣誉表彰和职称名额,以“捷径”“弯道超车”“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方式实施“权力霸凌”挤占了一线教师的职称评选权利。

二是广大校长借手中权力出卖各级荣誉表彰大敛横财。校长们不光自己优先占据一些高级别荣誉表彰的报选机会,还趁机大量收受教师贿赂吃请甚至发展“不正当男女关系”,将一些表彰名额偷偷或明目张胆指定给相关教师。其交易之肮脏,简直令人作呕。

如若有人提出意见或进行举报,要么成功要么成仁,但往往都是受到报复打压“成仁”的多。所以多数教师都只能选择沉默,或者跟风送礼,导致风气日下,浑了教育这锅水。

三是学校教研科研项目评选也滋生了权力腐败。比如说教导处、科研室或某学科教研组长往往有活干时大家干,有论文、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案例评选等好事时就一个人悄悄独揽了,有时甚至扣下上级通知侵犯教师知情权剥夺教师参与权,简直把教科研阵地搞成了“谍战”现场。如此这般乌烟瘴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还能风清气正脚踏实地吗?

其次,职称评选催生出了学术造假风气。

为了晋级,全社会买卖论文、学术造假已经泛滥数十年,成了明码标价人尽参与的公开现象,甚至催生出了写手大军,成为一种“就业形式”,你说荒不荒唐?

据了解,发表论文专著是评职称的硬指标,尤其是初选时一些地方将其设置成门槛,没有发表过省级以上论文或著作直接刷下,而且还要求必须得在知网等学术权威机构查询得到。

这就迫使教师要积极发表论文,可是大部分老师尝试的结果是,投稿论文几乎无一被录用。难道是教师们的论文水平太低了?其实不然,因为这里面有潜规则——不花钱,那些编辑们是不给你机会“推磨”的。

无奈之下,大部分老师只能选择拨通那些小广告上的电话。甚至很多老师同事之间合伙联系那些“幽灵”写手和编辑,搞所谓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何?因为收费标准太高,大家承受不起。

据说一篇论文从写作到发表最起码要5000元以上,通常低于这个数的期间会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就算交了5000元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当然也有一些编辑在老师们中间的口碑也还是不错的,据说他们的门路很“正规”,于是一年年一茬茬为广大教师提供“服务”,成了大家的“五星客服”。

第三,“职称效应”的特征是成全一批“精明人”耽误一批“老实人”。看似公平的“退二晋一”实则毫不科学的一刀切!

越精明的人越会钻营攀附,越会想方设法。总之利益是他们的目标,不达目标不罢休,为达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而老实人只信实,总认为只要一心干工作有付出就有收获。殊不知,一些精明的人,甚至包括领导在内却在背后笑他傻。为何会有这样讽刺的一幕?原因还是职称制度这个东西,它本身是个有缝的蛋,“会找缝的苍蝇才懂得生存”。

现在一些地方自以为找到了公平合理的办法,从2024年开始搞什么“退二晋一”,也就是根据申报人数通过一半刷下一半。这不就是典型的“一刀切”吗?这简直就是一种武断的拍脑门子决策!是谁规定了这个“生杀大权”?科学吗,合理吗?

当然这里面也有另外的讽刺,那些善于钻营投机的老师在要表彰要荣誉评职称期间,往往表现得精力满满十分活跃,很会讨校长领导的欢心。然而一旦他们达到了最高职称级别,就反倒真的一下子“立地成佛”了,什么工作也不愿多干,谁也不巴结不害怕了,校长也发现自己的话突然间就不好使了。

评上职称就撂挑子,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特征,也是最主要的“职称效应”之一。甚至现在连一些中小学校长都这样,一旦完成职称目标立马就辞职不干了,心甘情愿讨个清闲的副职悠哉悠哉当“佛系教师”。

最后,可悲的还是那些老老实实,一心一意只想上好课教好学生的老师。

干同样的工作,因为职称这样含水分很大的制度,却产生了工资待遇上的极大差别,实在是有失公允。好在这样的老师一般都看得开,不去太过计较。可是,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一个更艰难的现实。

近年来,大量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他们在评职称上有着更加“短平快”的优势。那些曾经怀着激情不计得失奉献了青春的老师们,如今逐年变得“老弱病残”,更加没有了竞争力。等待他们的,可能最终只有抱憾出局。曾经的付出,如今的没落,又能向谁说?

职称制度的弊病何止这些,可是在“制度”面前,没权力改变就只能沉默。

因为掌握一定权力的人都喜欢这个制度,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广大的普通一线教师根本没有发言权和传递心声的平台。

当然,肯定有人对峻兮的观点会有相反看法,认为职称制度也有其积极作用。诚然如此,但是权衡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抱着一个坏处比好处多的东西不放,什么道理?

虽然近年来各地一直在探索职称制度改革,但是一年一年总是没有根本变化。看来职称制度取消无望?只是,那些被遗忘的青春,谁来负责?希望教育部、人社部门引起重视。(今日头条·东方约评)

0 阅读:0
东方约闻

东方约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