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集结30万重兵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宣告解放战争开始爆发。
在国民党疯狂进攻下,中原根据地很快丢失,5万大军伤亡惨重,主要负责人李先念也因此在解放战争中鲜少有露脸的机会。
不过当年受到攻击的并非只有中原地区,丢失根据地的也不止一个中原,为何偏偏中原损失最大?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反击都没打出来?
这主要在于,中原根据地的几位领导人思想没能达成一致,只想着尽快撤退、一味避战。结果适得其反,让国军看出破绽,导致我军伤亡众多。
如今再回顾中原突围的经过,其实有很多损失是可以避免的,非常可惜。
中原军区的武装力量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李先念所率的新四军第五师,根据地最开始由他们开辟;二是王树声所率的豫西根据地部队,抗战胜利后该部南下会师;
三是王震所率的359旅南下支队,也是抗战胜利不久赶来会师的。这三部合编为中原军区后,李先念担任司令员,王树声、王震都是副司令员。
比较尴尬的是,李先念在土地革命时期,职务是不如二王的,他在红四方面军中还当过王树声的下属。因此,他没有那种绝对的权威,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没有一个核心决策者相当致命。
当听说国军即将展开大规模攻势时,中原军区立即出现三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是以李先念为首,主张向东突围,这里比较靠近新四军主力部队,打起来能互相照应;第二种以王震为首,希望向北突围,这里比较靠近刘邓大军太行军区;
第三种以王树声为首,他认为要打破常规思维,我们会想要从东或从北突围,敌人肯定也想得到,所以其会将防御重点放在这两个方向。这时我们还往里钻,无异于羊入虎口。
不如反其道行之,用一支部队往东做疑兵,然后主力向西突围。只要疑兵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主力就可以突破封锁线,届时无论跟友军汇合还是钻入山区打游击,都大有可为。
奈何没有个主心骨,彼此谁都说服不了谁,就反复争吵,最激动时王树声和王震甚至把枪都拔出来了,好险最后没有开火。
自身没办法解决,那就只好求助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中央认可向西突围的方案。
于是,中原军区决定用皮旅伪装成大部队,同时又用独二旅伪装成掩护大部队(皮旅)的小部队,这样看起来更逼真。向西突围的主力也分成北路军和南路军,两路各有一万余人。
最开始主力的行动还是很成功的,一个多月后南路军在房县西南跟江汉军区突破部队会合,尚有10个团的建制部队,共1万余人;北路军进入了陕南也还有7000人左右。
这时只要领导人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打一个反击歼灭战,敌人必然会变得谨慎。趁着这个空隙,再散出一部分去发动群众,集中主力与敌周旋,那完全有机会开辟新根据地。
可惜,北路军和南路军的主要负责人都将敌情看得太过严重,不约而同地采取部队高度分散、敌进我就退的策略。
他们越这样做,敌人就越疯狂,反正没啥损失,遭遇了就是收获,干嘛不追?
而分散的我军感觉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怎么也甩不开,长此以往身心俱疲,非战斗减员、开小差的情况就越来越多。人一少,我方就更不敢跟敌接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破局之道,长征时中央领导人就已给出过答案。我军在分散,敌人何尝不是在分散,只要适时集中力量歼其一路,就能吓阻到其余敌人,争取到休整、发展的时间。
即便突围的过程中,鄂西北军区7团也提供过经验,他们向松香坪行军时,被国军堵住西去的道路,无奈东返时又在阳日湾遭敌追兵夹击,最终被赶到人烟稀少的石板河。
接连遭遇损失,7团明白如果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迟早会被全歼。于是他们在石板河进行伏击,歼灭追兵一个营。这时他们才发现,追兵就只有一个营。
石板河之战透露了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敌人已经大意,且与我方一样兵力不足;二是我军认知错误,不被逼到绝境甚至没了作战的勇气。
1946年11月7日,鄂西北军区向中央汇报了近期战况:“3个月来,我军区与追兵作战百余次,共毙伤敌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6挺、步枪1259支,子弹2万发。”
百余次作战,却是这个成绩,最大的战果还是来自石板河伏击战,可想而知基本属于你追我就跑的遭遇战。另外南路军情况也很糟糕,王树声12月8日给中央的电报里说得很直接:
由于我们未能及时掌握避敌击我之战术原则,与未能事先预防与及时纠正干部思想上的毛病,如不敢硬战、决战。我单纯跑反、避战等偏向与错误,致遭受了重大损失。共计损失达2000人,武器损失长短枪1000支,连伤亡、掉队、非战斗减员,约占30%。
王树声发现了这些问题,但由于形成了惯性,他已无法解决。最终在1947年2月,鄂西北军区难以生存,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等军区领导化装转移,部队分散突围。
1946年6月至7月下旬,部队在跳出包围圈时损失巨大;1946年8月初至1947年初,中原军区北、南两路主力部队试图创建豫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的企图又没能成功,这实在令人遗憾。
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原军区从上到下都有问题,部队看似有五万余人,但除了王树声第一纵队、王震359旅、皮定均一旅外,其余大多为地方部队和新兵,缺乏战斗经验。
即便几支有老兵的队伍,情况也不太好,王树声、皮定均部都是从豫西事变后转过来的,士气不高;王震359旅转入生产建设多年,作战水平也是可想而知。
同样被围、同样丢失根据地,苏中就完全不同。陈毅本想让苏中主力向西转移至六合、天长,粟裕却极有主见地决定在苏中歼敌,而不是一味逃跑,随即就有了七战七捷。奈何,中原军区缺乏一个这样的主心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