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爱萍的角度看粟裕:在总参时有不顺,尽量减少与彭总交流

追梦的年 2025-01-08 23:16:59

1954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一系列调动,阵容相当豪华。粟裕成为总参谋长,同时配备11名副总长,分别为:陈赓、黄克诚、王震、彭绍辉、张宗逊、邓华、许世友、韩先楚、杨成武、张爱萍、李克农。

这里面张爱萍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生性直爽,只要自己看不惯的一定敢于出声,曾被毛主席批评“好犯上”、被邓公评价“惹不起”。

就私人情谊而言,他与直属领导粟裕关系很好,同时与更上级的国防部部长彭总来往也很多。

偏偏这两位张爱萍都很尊敬的人,在1958年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按照张爱萍的脾气,当时是怎么做的?后来又是如何看待此事呢?

一、短暂的和谐期

1954年10月,正在浙江前线部署一江山岛战役的张爱萍,突然接到了被任命为副总长的通知,他内心是比较激动的,更加仔细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事。

次年1月,他指挥华东军区海、陆、空军各一部登岛作战,不到一天就成功解放一江山岛。这是我军首次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张爱萍打出耀眼的战果,得到中央多次表扬。

到三月时,沿海地区趋于平静,张爱萍遂前往北京上任,在他晚年所撰的回忆录中,有一个名为《最高统帅部》的章节,记述的就是他在总参工作、生活的事。

据他回忆,虽然副总长有11人之多,但大多数有其他工作,要么坐镇大军区,要么是兵种负责人,实际常驻北京办公的只有陈赓、张宗逊、李克农及他自己。

这个时期的总参整体氛围很融洽,粟裕不独断,谁有意见都可以提出来,而且他敢于放手,让几位副总长独当一面,遇到棘手的事情大家就坐到一起讨论。

偶尔因为一些问题发生争执,几个人就出去吃一顿,轮流坐庄,吃饱喝足也就没火气了。对于那段时光,张爱萍非常感慨:

粟裕同志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我们也争,但从不计较,相互间从来没有隔阂。没有哪个是你整我、我整你的。

大家都不是官老爷做派,底下的人做事就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平日里尽好自己职责,有突发事情直接汇报解决,简单高效。

张爱萍本以为这样能一直推进工作,早日完成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然而,这个和谐时期仅仅只有3年多。到1958年,一切都变了。

二、不清晰的职责划分

总参本是负责全国军事的,1954年中央又新成立国防部。当时的工作流程是粟裕主持军队事务,各副总长分工协作,总参制定方案后递交上去,国防部部长彭总拍板,再发回总参向下执行。

但由于两个部门职能高度重合,实际操作起来出现了很多麻烦,经常出现两个部门为同一件事去向毛主席汇报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矛盾产生。

文史学者张雄文在《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毛主席让粟裕每半个月去汇报一次工作,彭总认为粟裕是在越级上告。粟裕听到这个风声后,就将汇报的内容先交到国防部,让彭总转给主席。这样彭总也不悦,说“让我转毛主席,我又不是你的通信员”。

怎么做都是错,粟裕便有意避开彭总。

张爱萍回忆录对粟裕这种心理也是有描写过的,有两件事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是在1955年1月一江山岛爆发前夕,许世友向上级建议,暂时不发起进攻,获得批准。

这让张爱萍气得脸色铁青,当即给总参打电话说明情况,表示一定要速战速决,否则拖下去弊端太多。对面是陈赓,他也做不了主,就转头去请示彭总,最终得彭总同意,战役按时发起。

事后张爱萍得知,陈赓挂掉电话去找了粟裕,但向来有主见的粟裕没有发表意见,只让去找彭总定夺。张爱萍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二是张爱萍进入总参后主管军队行政工作,他经过一段时间调研,认为我国参照苏联设置的“八总部”制不合理。

苏军有足够大的规模、足够强的工业水平,所以一些部门、军/兵种要进行分开管理。但我国没那个条件,比如当时解放军成立了防空军,但全国飞机数量都不多,防空军训练还得找空军借装备。

在张爱萍看来,有些单位根本没有分开的必要,多设立机关反倒使得人员臃肿、功能重叠,互相之间的扯皮极大耽误工作效率。

张爱萍把自己的想法放到总参内部会议上说,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讨论出一个方案后,粟裕却不想去汇报,最终还是张爱萍去找彭总。

经张爱萍一顿分析,彭总点头批准,八总部就陆续减少为三总部,一些军种也被改制。虽然这两件事都得到妥善解决,但背后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

特殊的时代背景、高度模糊的边界,让彭、粟对开国将帅矛盾到了难以缓和的程度。

三、很难确定的界限

建国初期,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就出现过很多麻烦事。按照规定,总参负责管理三军,但要在国防部的监督下运行,重要工作需上报批准。

这里就有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什么算重要工作?如果事无巨细都汇报,那国防部一天到晚只用盯着总参就够了,别的事情也没精力处理。这样国防部长肯定会对总参谋长有意见。

但如果有一件事情,总参认为不重要没有上报,偏偏国防部认为重要怎么找也没找到文件,国防部长还是会对总参谋长有意见。所以,粟裕那个位置很不好干,1958年他被批的三件事,源头都是出自这种矛盾。

第一件是1955年6月的策划攻打妈祖列岛事件,当时粟裕在北京召集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作战部王尚荣等人研究福建前线作战的问题,讨论完后就部署了进攻马祖三个岛屿的准备。

此事粟裕觉得只是做准备,还没到发起进攻那一步,就没在上报国防部及中央。后来彭总从南京军区得知消息,连忙出手喊停。

同年7月8日,彭总主持了关于福建沿海作战的会议,当初粟裕那番部署涉及到的有关人员全部到场。

粟裕在会上解释自己只是认为夺岛时机已到,要求下属军区做全面准备,但没有说是全面攻击,很可能是误解了。

彭总倒没有批评谁,只是重申军事行动要多角度地去衡量,需考虑国际局势、政治、外交等因素,以后有什么部署必须要经过军委批准,才能着手准备。

这就是很典型的粟裕认为不重要、彭总认为重要的事。在粟裕看来,只是让各部针对性训练、做好充足准备,没有直接调动军队展开军事行动,不算特别大的事。

但彭总却觉得军事方面的问题,不经过沟通就擅自行动,长此以往会有风险,一定要警惕注意。如此相处下去,两人心里都会认为对方管得多。

第二件事是1957年的访苏忽视外交纪律,当年中苏两国进行了对等会谈,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在跟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讨论时,就提了一个要求。

他说目前中国国防部及总参谋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总参管的事情太多太杂,很可能会导致精力分散而延误重大问题,所以希望得到一份苏联国防部及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用来借鉴参考。

按照规定,两个国家之间如果一方要向另一方请求提供财、物、文献资料,是需要国家最高领导人人决定的,另一方是否给予,同样也得经过一套程序。

粟裕如此随意地提出,似乎还有几分抱怨之意,这就不太合适,也导致他被多人批评。

第三件事是1958年志愿军撤军纰漏,这年2月25日,彭总召开军委会议,讨论志愿军回国后的安排,基本上把所有事情都敲定了。

次日粟裕认为既然中央已确定撤军,在朝的志愿军也已准备完毕,那晚撤不如早撤,就以总参的名义给志愿军5个作战单位下达调令,让志愿军3月8日回国。

这道绕开国防部的命令,彻底点燃了彭总的怒火。所以在同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彭总很激烈地批评粟裕,使得粟裕最终离开了一线领导岗位。

对于此事,向来敬重彭总的张爱萍说了公道话:

彭也有缺点,甚至是很明显的缺点,在有的问题上存在失误,比如对待粟裕、刘伯承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但责任也不全在他,他只是不认可树立过高的个人权威。

事实上,彭、粟都是出自公心,奈何方式和思维不同,职能的高度重合是两人矛盾的关键,这种麻烦过了几十年才得以明显调整。

如今的国防部主要负责军事外交和宣传动员工作;总参谋部主要负责作战训练和战备工作,基本上不再重叠。

就是可惜,粟裕在年富力强就早早退居了二线,哎。

2 阅读:86
追梦的年

追梦的年

所谓合适,是指要碰上那个你能降得住又能降得住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