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人,甚至广及到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对于扬州到底算不算是江南城市,争议颇多。尤其是扬州地处江北的尴尬,让扬州人在争论这一话题是有点力不从心。

我们就从下面几个纬度上看看:
一、江南概念的流变与扬州的定位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江南"始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化符号,其内涵早已超越单纯的地理概念。从先秦时期的"吴越之地",到唐宋时期的"江南道",再到明清文人笔下的"江南八府",江南的范围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这种演变不仅受地理认知的局限,更与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扬州,这座横卧于长江北岸的千年古城,恰似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江南文明的多重密码。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纵深,便会发现扬州不仅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江南精神的核心承载者。

二、地理分野的辩证:大运河重塑的江南版图
(1)自然地理的悖论
单纯以长江为界划分江南江北,实则是近代简化思维的产物。长江自九江以下形成的冲积平原,造就了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的地理特征。扬州虽处长江北岸,但其所在的里下河平原与江南的太湖平原在地形地貌、水文特征上浑然一体。地质研究表明,长江古河道曾多次改道,扬州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江海交汇的过渡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兼具江南水乡与运河枢纽的双重属性。
(2)运河文明的再造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壮举,彻底重构了中国南北地理格局。扬州作为运河与长江交汇的"七省咽喉",成为连接中原与江南的核心节点。运河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流通,更催生了全新的文化空间。唐代"扬一益二"的盛况,使扬州成为比肩长安的国际都市。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描绘的,正是运河文明孕育的江南都市图景。这种因人工水道形成的经济文化共同体,早已突破自然江河的界限。

三、文化基因的传承:扬州与江南的精神共鸣
(1)诗画中的江南意象
历代文人墨客从未将扬州排斥在江南之外。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吟咏,将扬州塑造成江南春色的终极象征。清代"扬州八怪"的书画革新,延续的正是江南文人敢于突破、崇尚个性的精神传统。扬州园林"个园"的叠石艺术,与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江南园林美学的完整体系。
(2)生活美学的共通性
扬州三把刀(厨刀、剃头刀、修脚刀)代表的精致生活艺术,与江南的苏工苏作异曲同工。"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方式,折射出与江南士绅相似的闲适雅趣。淮扬菜系的形成,既融合了运河带来的南北风味,又保持着江南饮食清鲜平和的本味追求,这种文化兼容性恰恰体现了江南文明的特质。

四、经济共同体的构建:扬州与江南的千年共生
(1)盐业经济的江南网络
明清两淮盐运使司驻节扬州,掌控着全国三分之一的食盐贸易。盐商在扬州建造的宅院园林,成为江南建筑艺术的北方样板。徽商、晋商与本地商帮的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商业伦理,这种重信守诺、贾而好儒的经商之道,与江南商帮文化高度契合。盐业利润支撑起的文化消费,使扬州成为江南戏曲、书画、学术的重要赞助中心。
(2)手工业的协同创新
扬州漆器、玉雕工艺与苏州刺绣、宜兴紫砂共同构成江南工艺美术的黄金矩阵。清代扬州刻书业冠绝东南,与南京、杭州形成出版三角。《全唐诗》在扬州的刊刻,标志着江南文化生产力的巅峰。这种产业分工协作,证明扬州深度参与了江南经济体系的构建。

五、现代性视野下的江南再定义
(1)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根基
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正是历史江南经济文化共同体的现代延续。扬州作为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在高铁时代重新焕发活力。2020年连淮扬镇铁路全线贯通,扬州真正融入"沪宁杭1小时经济圈",这种空间重构印证了历史江南的内在凝聚力。
(2)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
扬州评话与苏州评弹共称"江南曲艺双璧",清曲与昆曲在明清时期频繁交流互鉴。广陵琴派的"中正平和"之美,与浙派古琴共同守护着中国雅乐传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不断强化着扬州与江南的文化认同。

六、结语:超越地理的文明共同体
当我们站在平山堂远眺,瘦西湖的烟波连接着太湖的帆影;当运河漕船的马达声应和着江南古镇的橹声,扬州与江南的血脉联系已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用两千年的发展史证明:真正的江南从来不是地理的囚徒,而是文明的火种。从邗沟开凿到漕运鼎盛,从盐商云集到文脉昌明,扬州始终是江南文明向北辐射的前沿阵地,是江南文化突破地理局限的最佳见证。在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今天,承认扬州的江南属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