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天道运行的中正之位,此时斗柄指午在天中,太阳到天中,青龙七宿入天中,所以夏至也叫天中节,龙日节。过了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往南运行,青龙七宿开始往西下沉,白昼开始逐渐减短,黑夜开始加长,所以夏至一阴生。
在一年之中,太阳升起的方位总在寅辰之间往返,太阳落山的方位总在申戌之间运行。冬至的太阳出辰而入申,夏至的太阳出寅而入戌,春分秋分,日出卯而入酉,所以寅申辰戌就为天地四门,辰为地户,戌为天门。
太阳的位置决定着地球上的寒暖交替,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南行,但此时的太阳正处于黄道扁平线的中间,白昼减短的时间非常缓慢,一天大约减短一百零一秒。所以从夏至到立秋之间,地面接受的热量远远大于夜晚散失的热量,正是温度不断升高的过程。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不过冬至不冷。所以最热的月份在未月,最冷的月份在丑月。地面的温度越高,湿空气上升的速度就越快,形成积雨云的速度也就越快,速度越快,就越不容易堆积,从而导致了降雨有了明显区域性。
所以温度越高,降雨的区域性也就越明显,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边下雨一边晴,就是因为积雨云的形成速度过快,呈块状分布而导致的。夏至过后,正是高温时期,此后的降雨就有了明显的区域性。
青龙七宿的位置与四季的降雨是相互对应的,春分青龙东升,雷乃发声,秋分青龙西落,雷始收声。此时的降雨有了明显的区域性,于是人们就认为是龙分开了,东边有雨西边晴,是因为东西两边分属于不同的龙管辖,所以“夏至逢辰是分龙”。
分龙节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是五龙分离,各自前往管辖之地去行云布雨之日。书云:世俗五月谓分龙,五月以后,大雨时行,隔辙有雨,故须将龙兵分之也。雨曰隔辙雨,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降雨往往隔辙而异也。
其中青龙为木龙,管东方;红龙为火龙,管南方;白龙为金龙,管西方;黑龙为水龙,管北方;黄龙为土龙,管中间。所谓“分龙节”也就是青龙往东,白龙往西,红龙往南,黑龙往北,黄龙在中,各自分开,去行云布雨之日。
五龙分离之时,也是降雨之时,被称为“龙泪雨”。哪个方位有雨,则代表着掌管该方位的龙为健龙,反之则为懒龙。《农政全书》中说:分龙节,无雨而有雷,谓之锁龙门。晴分懒龙,主旱;雨分健龙,主水。勤龙三日雨,懒龙当时晴。
最初的分龙节也是古人祈雨的节日,人们认为翡翠鸟可以预知降雨,于是每到分龙节这一天,如果晴而不雨,人们就会头戴羽冠,打扮成此鸟的模样,振翅起舞,谓之“雩舞”。《说文解字》中说:鹬,知天将雨鸟,故舞旱眝则冠之以祷焉,是一种祈雨的习俗。
每到分龙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用牛来祭拜龙王,希望五龙到了管辖之地,不要偷懒,以祈求风调雨顺。有些地方还会请来戏班,以示隆重,是从最初的“雩舞祈雨”中演变而来的。由于龙怕铁器,所以每到分龙节这一天,人们就会将铁器藏起来,并且不往地里挑粪,其用意就是怕吓到龙而导致无雨。
后日五月初十,就是今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为戊午月的丙辰日,也就是分龙节。在干支历中,共有“甲丙戊庚壬”五个辰日,分别代表着“木火土金水”五龙。丙辰为火龙,火龙管南方,为日照龙潭之象,天上有太阳,地下有水潭,也就意味着南方高温有大水。
俗话说:春丙阳阳,无水撒秧;夏丙阳阳,干断长江;秋丙阳阳,干谷上仓,冬丙阳阳,无雪无霜。后日分龙节,为夏季的丙日,午月的月德在丙,为火气旺盛之时,如果此时有雨,也就意味着水气更强,降雨增多,反之则容易干旱。
在分龙节这一天,雨从哪个方向来,则代表着之后的降雨也会从该方位来,而其它方位的降雨也不容易到达此方位。
今年哪个方位有健龙?
后日辰时分龙,那一刻是癸卯年戊午月,丙辰日的壬辰时。午月本身就是火气最旺的月份,也就意味着每年的火龙都是比较强的,所以每年南方的降雨都比北方要多,因为南方水多,空气中的湿气重,降雨也就多。
这一刻戊癸相合而化火,卯木就是火的源头,又有丙火在天干,故而南方之火龙力量比较强。火旺则生土,辰日辰时分龙,辰辰相遇而土旺,所以此时的土龙也是很强的,也就意味着黄龙力量很强,黄龙管中间,则中间雨多。
这一刻的金气是最弱的,几乎等于没有,金龙管西方,此龙为懒龙,也就意味着西边降雨较少,容易干旱。虽然时辰在壬,但水的力量还是偏弱的,也就意味着北方的降雨也偏少。所以今年南方和中原之地为健龙,容易雨多。西边为懒龙,容易干旱。
如果分龙节当天为阴天打雷不下雨,也是懒龙,天阴打雷谓之“锁龙门”。也就是五龙被锁,之后就容易出现报复性的天气,也就是容易出现大旱或者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