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醒!朋友圈、微信群这些内容千万不能发,否则十日以下拘留

科学多一点 2025-04-25 20:31:15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了。我们经常用微信联络亲友,分享生活。然而在使用微信的时候要注意,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发的。

有些内容,发送到微信群或是朋友圈之后,轻则警告,重则封号,更甚者违法获十日以下拘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哪些内容在微信里不能发。

一、违法违规类内容

现在要是打开微信,十个人里面能有九个人的微信里有各种的群组,像什么家族群、XX小区业主群、XXX社区居民群、XXX公司工作群,群组聊天已经非常普遍。

人们经常在群里聊一些生活琐事,像谁家狗丢了让大家帮忙找找,谁的工作出问题了需要改一下。聊一些奇闻轶事,像谁家两口子好好地过了十来年突然离婚了,哪儿哪儿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但在这些群组里聊天时,也时常会产生一些“小摩擦”。比如有人在群里开另一个人的玩笑,两人有语言上的争斗,有的人发一些不合时宜的新闻,让很多人看了极其不舒服。

通常,人们在群里不会长时间的争论,因为一味的争吵只会让别人“看笑话”。或者有的人看见了都选择装作没看见,不回复一些“无聊”的话题,坚持沉默是金。

但是如果人的情绪上来了,感性战胜了理性,就会产生难以料想的结果。2024年4月,济南市天桥区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了三名村民,原因竟是三人在微信乡亲群里乱发信息。

这三名村民因为家庭纠纷在乡亲群里开始互骂,刚开始,人们以为就是小纠纷,看他们骂的还不算起劲,就有其他村民劝三人好好说话,希望停止这场“骂战”。

谁知这三人竟然越骂越起劲儿,甚至波及到了其他村民。看着三人急眼了,其他村民就不敢再劝,生怕再引火上身,于是446个人眼睁睁看着他们骂了一个多小时。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送侮辱、诽谤、陷害、恐吓、淫秽等信息都属违法,轻则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重则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些内容如果涉及暴力、赌博、涉黑、侵权、欺诈等,也是属于违规的,轻的微信官方会进行违规提醒,重的就会进行封号惩罚。

因此,微信里信息的发送都得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发送信息时一定要理智,清楚界限,不要因为冲动而犯法,之后追悔莫及。

二、涉及隐私类内容

有很多人使用微信,一方面是为了联络亲友,更重要的方面是分享、记录自己的生活。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人在出门旅游后,看到什么好看的景色、好吃的美食、好玩的设施都发在朋友圈。

还有的人对旅行没多大兴趣,更关注自己的身边,就会拍一些家人、生活用具、阅读书籍的照片发在朋友圈,用来记录自己平淡却又温馨的生活。

更有的人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跟自己隐私有关的内容,比如说自己的航班信息、住宅位置、病情检查等,或寻求朋友圈其他人的安慰、或展现自己所到之处、居住之处的独特。

然而这张张本该作为分享的照片、条条本该寻求安慰的信息,发布到这公开的朋友圈后,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其实很多人会忽视一个问题,你发在朋友圈的信息,都是谁在看?看过的人都信得过吗?要知道你发的很多隐私相关的信息,都极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很多不法分子会通过人发的朋友圈,锁定人的居住地,甚至能精确到门牌号,有的甚至能通过一张图片,窃取他人的身份信息,知晓他人的身份证号、职业、单位。

想象一下,你在大街上正走着,突然一个陌生人叫你的名字,并且能说出你家在哪儿,有几口人,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完全知晓了,心生恐怖。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不要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涉及自己隐私的内容。如果不太确定到底哪些不可以发,在这里给大家说几种:各种牌照、各种票据、家门钥匙、位置信息、家人照片及姓名、个人病例、个人感情、个人财产。

如果真的很想分享,可以设置可见范围,也可以对隐私信息打码,在保证自己隐私信息的安全下,再发送信息。

三、有争议性质内容

所谓有争议类的内容,就是一些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或“讨厌”的内容。这些内容或者是虚构、夸大的信息,或者是含有地域、性别等敏感的信息,总能引起看到的人不舒服。

比如很多人,会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讨论某些热点新闻,像某地区人怎么样、某宗教怎么样之类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立场不同,就会引起争论,甚至引起“骂战”。

还有的人可能在微信里转发一些未经证实过的谣言:吃这个药包治百病、吃这个能抗癌、某公司倒闭等等,有的人会信以为真,试过之后发现是错的,就跟发的人“结下了梁子”。

更常见一些人发一些“转发保平安”之类的道德绑架信息,然后很多人就觉得转发吧不好看,不转吧又“不吉利”,陷入两难境地,影响上网心情。

也并非以上内容不能发,但因为这些内容过于敏感,会让人产生误会,甚至引发矛盾。引发矛盾之后不仅伤人与人之间的和气,还会让自己再使用微信联系的时候产生后遗症,得不偿失。

之后,当你再想发送微信内容时,想想自己要发的有没有踩上面的坑,要是踩坑了,就再斟酌斟酌要不发送吧。万一说错了话,后果可能很严重!

我们希望微信内容的发送,带给人们的是便利,是美好,而不是争吵,是犯法!

信息来源:

抖音官方@央视新闻《群里骂人涉违法?警方提示,“口无遮拦”的后果超乎你的想象!》2025-04-20

央视新闻《朋友圈什么都能晒?网警提醒:这8类信息谨慎发布!》 2025-02-28

潇湘晨报《因群内对骂被罚款!朋友圈、微信群这些内容千万不能发》 2024-12-06

光明网《或违规!这五类信息千万不要发朋友圈 》2024-03-08

光明网《重要提醒!朋友圈这些内容不能发》 2023-05-31

0 阅读:0
科学多一点

科学多一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