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以“无”驾驭“有”,为我所用

孙行者学经典 2023-02-14 14:31:05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本章主要讲:“有”会被利用,“无”才能够引领。

译文:古代的车轮,周围一圈叫轮毂,一个轮毂上有三十个辐条。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装辐条,装上辐条,轮毂就有了车轮的作用。泥土烧制的陶器,因为中间是空心的,所以才有容器的作用。木头建造的房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住人,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说,有,只能被利用。无,才能起主导。

思考:本章老子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三个事物,轮毂、陶器、房子这三个容器,发现容器中间是空的时候,也就是无的时候,可以装其他事物,可以装有。在这种情况下,容器的作用可以超过容器本身,产生更大的效用。所以老子认为,当一个事物,是有,是实的时候,能够有效用,但是效用有限,局限性强。当事物是无,是空的时候,事物则可以连接、装载更多的有,发挥出更多的效用。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事物引申到人身上也是如此。当一个人,他如果有着自身的想法,内心是实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有”。这个人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换句话说,这个人,只能做被领导的人,去做具体的事情。

当一个人没有自身的想法,内心是虚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无”。他由于内心的虚空,他可以连接更多“实心”的人。可以领导更多“实心”的人,去代领大家共同做事,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就像轮毂一样,可以领导更多的辐条,去发挥车轮的作用。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社会上的体现。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有一句话“有无相生”。意思是:有和无是相互联系的。结合本章,说的也是有无相连的道理。但是,无的作用大于有。众人都知道有的作用,却往往忽略了无的作用。只有虚无的内心,才能连接世间万物的有,才能用万物。

本章和“道”又有什么关系呢?《道德经》第四章讲:“湛兮似或存”。意思是:“道”就是这样以似有似无的状态存在着。“道”的特性也是虚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可以连接万物。如果人能够做到“虚无”之心,站在“道”的视角中观万物,则也可以像“道”一样,与万物相连。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人间不清醒

人间不清醒

2023-02-19 08:09

乱解经典的人。注定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不幸者,永远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