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回来了,手里晃着个红纸袋,我和龙娃飞奔过去。奶奶笑眯眯地从袋子里抓出一把花生瓜子给我,然后把剩下的、装着几颗糖果的纸袋递给了龙娃。“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奶奶的话像夏日午后闷雷,震得我懵懵的。龙娃坐在门槛上,一颗颗剥着糖纸,那清脆的“嘶啦”声,在我听来格外刺耳。我站在一旁,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父亲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看到我红肿的眼睛,什么也没说,牵着我的手回了家。那天晚上,父亲罕见地没有去院子里乘凉,他坐在屋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雾缭绕,像我的心情一样混沌。
第二天,父亲跟爷爷奶奶提出了分家。这个决定像一颗炸弹,在原本平静的家庭掀起了波澜。奶奶气得直跺脚:“分什么家!一家人好好的,分什么家!”叔叔也跟着帮腔:“大哥,你这是什么意思?”
在当时的农村,儿子娶妻后分家是常事,但因为叔叔身体不好,爷爷奶奶一直不同意分家,想让父亲多承担些农活。父亲也一直任劳任怨,可那天,他却异常坚定。“我不是不愿意干活,也不是不愿意照顾弟弟。但是,当我看到我的女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糖,连一颗都分不到的时候,我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父亲的声音很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就为了这点小事?她是姐姐,让着弟弟不是应该的吗?”奶奶依旧不理解。
“她才五岁,比龙娃大两个月而已。凭什么要求一个五岁的孩子去理解这些?”父亲反问道。
这场争执持续了很久,最终,这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还是分开了。父亲只要了两间房,一些米和油,其他的都留给了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
我们搬到了村子的另一头。生活虽然清苦,但父亲的爱却无处不在。赶集的时候,他总会给我买些小零食;即使手头拮据,也要让我穿得暖吃得饱。
我长大后,问过父亲:“爸,你后悔吗?”他摸着我的头说:“不后悔。那天如果我不做这个决定,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个外人。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想看到你受委屈。”
我想起了我朋友小雅的故事。小雅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跟着母亲生活。母亲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却忽略了她的情感需求。小雅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不安,她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注,却总是得不到满足。后来,她变得叛逆,和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还有一个同事,叫李强。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听话懂事。但他却告诉我,他并不快乐。他的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给他制定了各种学习计划,不允许他有任何的娱乐时间。他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机械地完成着父母的指令,失去了自我。
还有一个邻居,老王。他有两个儿子,从小就偏爱小儿子。大儿子学习优秀,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小儿子调皮捣蛋,却备受宠爱。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导致兄弟俩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这些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决定。他分家,不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为了给我一个公平的、充满爱的环境。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真正的爱,不是溺爱,不是偏心,而是公平对待;不是一味地要求付出,而是懂得保护。
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每当看到我的孩子,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他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守护,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勇敢地说“不”。一包糖果,一个决定,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人愿意为你撑起一片天空,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会觉得孤单。这,大概就是父爱最动人的模样。